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实用13篇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1

一、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发展

影视艺术和艺术传播都是高科技的产物,跟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先进的摄影器械层出不穷。像是傻瓜机这种既便于操作,拍摄质量又高的智能化、自动化机器已经十分常见了,促进了影视艺术的生产效率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高科技器材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成本降低,影视作品的数量直线上升,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茶余饭后消遣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催促着影视艺术向大众化传播。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对影视艺术的需求量,刺激着影视艺术的发展。

二、影视艺术传播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大众化趋势

目前的影视艺术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现代化途径进行传播的,影视文化的商业化趋势明显,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界限趋于模糊。影视艺术的大众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娱乐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前的影视艺术主要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作。放眼《十面埋伏》、《七剑》等影视作品,无一不是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为大众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空间,让大众享受着视觉盛宴的同时,沉迷于梦境与幻想之中,从而赢得票房和口碑。本质上来说,这种娱乐化得益于影视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影视艺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现代化,影视作品在宣传期间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炒作,为了迎合大众喜好制造话题,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传播范围扩大,传播速度快,质量高,也更贴近大众,不仅保证了作品的票房,更使得影视艺术越来越趋向大众化。2、模式化近年来影视作品呈现出的“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等现象,《甄嬛传》的大火让影视圈重燃了宫斗剧的火焰,接下来的《芈月传》还有正在拍摄的《如懿传》掀起了宫廷戏的浪潮;《宫》的成功翻开了穿越剧的篇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火遍了大江南北,直接导致近几年的青春片接踵而至。这是因为影视作品为了保证市场份额,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需要,避免出现市场风险而出现的模式化趋势。为了得到大众的肯定,影视作品开始模仿一些成功的作品,塑造一个个符合大众需求的形象,从而保证了观众的数量,促进了影视艺术市场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影视作品的模式化,一味的模仿,导致影视圈中的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不利于影视艺术的更新和发展。3、快餐化快餐化不仅是影视艺术传播的大众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缩影。快餐化的影视艺术脱离了符号意义和人生真谛,仅仅表达这一种浅显的思想,成为大众一次性消费的消遣。因为这类影视作品更贴近大众生活,以大众生活的情景作为基点,大众能够轻松愉快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类作品可以更形象的比喻为肥皂剧。这种没有深度的艺术作品主要应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靠着强大的信息传播技术,同化世界范围内的本土文化。这类快餐文化表现出来的娱乐性和消费化,虽然为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快速发展的途径,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是大多的作品都是平面化的、无内涵无思想的商业产品,不具备经典文化的内涵和深意,还淹没了一些具有独立价值和深度的人文哲思的作品,不利于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4、偶像崇拜当前的影视作品利用大众的“英雄情结”,塑造了一个个的英雄形象,这类作品的主人公一般都自带主角光环,有着各类英雄的特征,包括完美的女神形象,往往是大众生活中见不到的,这种理想空间的出现在满足大众对英雄的幻想的同时也容易影响大众心理,导致大众形成理想主义,不利于社会安定。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明星偶像趋之若鹜的心理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途径,利用明星效应,把大众所青睐的明星包装成各式各样的“英雄”,赋予明星高大的人格力量。为了充分发挥明星效益的作用,有些作品在宣传期会制造各种和主演有关的噱头,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优势,吸引大众注意力,牢牢地抓住群众的眼球,赚足了收视率和票房。明星效应给影视艺术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时代价值,但也丧失了一些艺术本该有的人文精神。

三、结束语

总体上来说,影视艺术随着传播技术的现代化,日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曾经的阳春白雪渐渐向着下里巴人过渡,在这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而影视艺术对于大众的思想观念转变有着极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和大众化趋势加以引领。用过合适的渠道向大众传输健康的审美情趣,创作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加强作品的艺术气息,端正大众的审美观,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吕建.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34-36.

[2]尚琪儿.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发展趋势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89.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2

一、影视戏剧艺术传播的大众化趋势及特点

影视艺术的这种大众化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戏剧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影视戏剧艺术随着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并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步融合,而且随着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未来的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那么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1.戏剧艺术的艺术性较淡,商业气息浓厚

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现代化的制作技术等,都为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埋下了深刻的铺垫。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有别于精英文化和艺术文化,在影视戏剧艺术中,艺术气息成为“尾大不掉”的、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种文化,而投资方、制作方更加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商业气息,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认可。原来的充满艺术文化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艺术电影被快速制作,快速传播的商业电影所取代。在不少影视戏剧艺术中,都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格调较低,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人们注重过分地渲染环境、背景及特技运用,但戏剧艺术自身的艺术属性却难以凸显出来。除了影视戏剧艺术的内容越发具有商业气息外,影视戏剧艺术的传播与推介方式,也成为娱乐化的主要阵地。宣传方在推介某一个影视戏剧艺术时,往往忽略该戏剧本身的艺术文化属性,而是注重过分地渲染它的视觉效果、明星阵容、投资成本等,通过大投入大导演大演员来引起观众对影视戏剧的重视,提升观众的吸引力,以此来维系较为稳定的票房收入。就如果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说,“收视率是罪恶之源”,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趋势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2.戏剧艺术的原创性不强,类型电影成主流

影视戏剧艺术应该是原创作品的发源地,但在现阶段,很少有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影视原创作品,影视戏剧的类型化趋势非常明显,影视戏剧艺术的类型化主要是指,影视戏剧文化的趋同性非常明显,“战争剧”“宫斗戏”“穿越剧”等等。影视戏剧艺术之所以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影视戏剧原创艺术本身属于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一部好的作品甚至需要耗费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但现阶段的影视戏剧艺术在追求名利、追求市场份额,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原创作品缺乏足够的耐心,一旦别人通过某种类型的影视戏剧获得成功后,其他人就开始盲目的跟进与复制,使影视戏剧的类型化特别明显。其次,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种原创作品本身具备一定的风险,如果通过投资拍摄原创作品,投资方对市场前景没有较科学的预期,也没有“前车之鉴”可以参考,这使得很多投资方在进行戏剧投资时,往往比较偏向于拍摄类型片,对于他们而言,拍摄类型电影或电视等戏剧艺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这也是戏剧艺术类型化的主要原因。最后,类型片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宫斗戏”火爆荧屏,不少投资方、很多导演为了尽可能地快速地分的市场的一杯羹,一窝蜂地予以跟进,旨在通过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来保障投资方的自身的利益。这是影视戏剧艺术越来越呈现出类型化的主要原因。3.戏剧艺术追求轰动性,盲目塑造明星效应影视戏剧发展到今天,不少投资方将赌注压在了大投资大制作及明星的轰动效应上,实践证明,这种赌徒式的影视戏剧艺术的投资,的确获得了相对良好的实际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影视戏剧艺术的拍摄越来越追求庞大的制作及宏大的视觉效果,以及通过高片酬来聘请明星,以有效地提升影视戏剧艺术的吸引力。此外,在影视戏剧艺术创作中,产业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影视戏剧文化的大众化趋势,影视戏剧艺术的产业化,使影视戏剧艺术创作的原创性被忽视,戏剧文化成为一种可以复制、可以快速生产的东西。

二、影视戏剧艺术现代化与大众化的思考

影视戏剧艺术的现代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影视戏剧艺术的推广与普及,也容易带来相对负面的影响,影视作品的社会反映及批判功能缺失、人文精神缺失,呈现出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1.影视戏剧的人文精神缺失

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大众化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影视戏剧文化的积极引导,影视戏剧文化将成为类型统一、意义不大的“烂片”,受众通过开支来影视艺术的观看或浏览后,往往除了浅显的认知外,没有过于深刻的东西,更难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大众化的趋势显然在吞噬影视戏剧艺术的人文作用。

2.影视戏剧的社会批判功能缺失

在影视戏剧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影视戏剧艺术脱离了批判功能的传统轨道,影视戏剧艺术的整体水平降低,本身就是对影视戏剧艺术的一种伤害。在大众化和现代化的当下,影视戏剧艺术成为了人们塑造英雄人物,严重脱离现实,寄托“乌托邦”幻想的主要载体,而影视戏剧艺术本身的社会批判性却被人们严重剥离,这是大众化的危害,也是值得人们警醒的地方。

三、总结

在影视戏剧艺术中,现代化为大众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等物质基础,大众化是影视戏剧艺术的趋势。在影视戏剧艺术中,人们应该把握影视戏剧艺术大众化的特点,并注重影视戏剧艺术的人文精神及社会批判功能,提升影视戏剧艺术的原创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3

目前对于商业、企事业、婚庆、教育等行业用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清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同时因为编辑、播出等条件的因素,还必须经历制作播出标清节目的阶段,而且还要保留高清素材。总之众多厂家看准了这些人的需求趋势,推出了一系列高标清兼容的产品应用。同时实现无带化、数字化的摄、录、编、存、管、播、显、传等领域的应用趋势也成为业内的共识,更多的人已经不再依恋传统的模拟和磁带,认识到新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高质的优点,价格也不再给人高高在上的印象,以更加贴心的性价比赢得用户的关注和信赖。

如果亲临今年的BIRTV展会,除了并不陌生的“高清”宣传标语,“3D”“三维”“4K”等字眼会不时映入你的眼帘,你可以看到在屏幕前带着偏振眼镜的观众,通过不同厂家的3D技术和产品领略3D高清视频的魅力。索尼、JVC等厂家走在了趋势的前列,索尼的4K3D高清影院以索尼4K SXRD数字电影放映机为核心,在4K芯片上同时显示两个2K画面,搭载最新推出的3D双镜头,实现单机的立体放映。更令人惊讶的是索尼的3D高清现场制作展示,触手可及的实时制作播出,拉近了人们和3D的距离。JVC推出了4K分辨率的3D监视器,给制作3D电影带来了便利,无需用投影回放效果,直接就能通过监视器实时看到效果,为未来的3D电影制作缩减成本。

近两年来无论是前期和后期技术在数字电影制作方面都有很大飞跃和提升,尤其是RED ONE的出现更是石破天惊,震撼了整个电影工业。据悉明年RED ONE还会具有更加便宜的新品推出,可以说制作高清晰的4K、2K级的电影不再是必须依靠财大气粗的电影公司才办得到的事情。数字化剪辑无论是在制作流程的便捷、还是高画质的实现、以及各种动画、特效的实现上,都带来革命性的进步,苹果、Adobe、强氧等多家厂商都推出了针对数字电影制作的软硬件解决方案。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4

相信广大的网友对于吴彦祖在2003年主演的丰田汽车5分钟广告《新风威驰》和2010年参与主演的凯迪拉克广告《一触即发》都不会感到陌生吧,这两个广告不仅使吴彦祖的演艺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使微视频这一概念在网络上得到了极大地传播。近年来,随着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时代的新宠,在网络上和各种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点播、浏览、分享视频的行为方式早已司空见惯。[1]

1 微视频的定义

近年来,由于广告行业的不规范问题导致广告泛滥质量下滑,广大网民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那些生硬、直白、单调的叫卖式的硬广告,加之现代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娱乐时间零碎、短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广告发展形式的需要,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热门影视剧版权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由此引发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文化从制作之初就是完全为企业定制的,其目的与广告完全相同,但是它摒弃广告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更加柔和的宣传,通过故事情节打动观众,以叙事的方式诠释品牌理念,让观众在非常愉悦的心境下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企业的相关信息。

刚开始是YouTube成功而引发了国内微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版产生。发展到现在,我国实力较强的微视频网站有:土豆网、优酷网、悠视网、六间房……[2]眼下“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然而,如何去定义这一新的媒体形式呢,那就需要了解什么叫做“微视频”。

关于微视频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表述。其中V电影官方网站对微电影的定义是:微电影是特指由专业团队制作,时间在300秒以内,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3]也有大多数人认为,微电影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相对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电影,它是成功进行商业营销的网络电影。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解释都是合乎实情的。[4]

2 微视频的特点

要了解微电影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并如此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我们就必须了解微电影的特性。以下是笔者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后的几点关于微视频的特点:

2.1 从传播内容上看

首先,从传播内容上来看,时长短、周期短、投资小是微电影的三个本质性特征。时长短是指片长时间超短,一般在30秒~300秒之间,影片通常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叙事,内容具有创造性且高度凝练,并能够快速传播;其次,周期短是指拍摄制作周期比较短;再者,投资小是指微电影的投资成本不高,进入门槛比较低,这些特点也为草根阶层进入微视频领域的拍摄提供了条件。

2.2 从传播方式上看

微视屏播放的平台主要是通过电脑、3G手机等新媒体,因其体积小,携带方便,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之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随地的接触到网络媒体,这就为微电影的播放,受众观影创造了条件。

2.3 传播模式上看

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由传统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向双向性和交互性转变,使得受众可随意观看、自由点评、自主操控自己喜欢的电影,甚至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改编,传播模式的“双向”性得到了最大体现。在电影制作中受众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可以参加微电影的剧本修改和创作的整个过程,与微电影的制作人员实现互动。

3 微视频的发展现状

电影以其特有的艺术美感和传播手段,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为企业营销提供了新的方式和空间。微电影有别于广告和电影,但它在技术上又具有电影和广告拍摄的专业水准,使受众得到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认同;同时,微电影的微时长、传播方式的便携性、传播模式的双向性,对于受众而言亦是一种良好的视听体验,能够快速建立起受众与品牌之间的信任;它的制作周期不长,投资相对较低,企业成本负担不高,乐于接受。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近5亿网民,其中视频用户多达3.75亿。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随时随地上网看视频已经成为网友的一种常态。视频成为很多用户每天的“必修课”,微博用户也都倾向于选择用微博观看和分享视频,这使得微博成为微电影得以被收看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同时,视频的传播形态社会化,有利于更多的受众参与。[5]

4 微电影的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

虽然当前微电影正以迅猛的劲头向前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微电影跟传统电影相比,在必要的背景交代、氛围渲染、起承转合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很难应付那些跨时比较长、情节复杂的故事。这就使微电影的发展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和其他媒体一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6]

就微电影内容而言,制作专业化、播出专业化、逐步同步覆盖电视台这一主流渠道,会大幅提升微电影的广告和内容创作本身的价值。微电影发展到中期,其作为电影的属性会更加突出,将有更多专业制作、营销机构加入行业,整个行业也会进入由内容主导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会培养出一大批符合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制作人才和机构,商业模式也会更加成熟――除了贴片、植入等广告模式外,用户付费模式也会出现并快速发展。所以未来微电影市场的对于加入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4.1 微电影制作的专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微电影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当务之急就必须将专业制作明朗化,目前在微电影市场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局面,而这也正是目前微电影发展的所要解决的。而国家也在关键时刻为微电影的发展推波助澜。曾在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为鼓励青年导演更好地创作创新,制订了一项资助计划,拟计划资助有潜力、有创新精神的45岁以下、取得过初步成绩的青年导演。

盛大旗下子公司华影盛视就曾放言,未来三年要拍摄200部微电影,预计为公司带来近亿元收入。这一迹象表明专业制作已经成为微电影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人们已经认识到微电影无“专业”不生意。2011年,在东莞,10个不同行业的80后电影弄潮儿,因为爱电影聚在了一起。他们成立了东莞第一家独立电影工作室――86工作室,并陆续推出自己的微电影系列,在网络和业界之间积聚起不小的名气。随着资金在微电影行业的大量流入,未来像86工作室这样的微电影专业制作公司会越来越多。

4.2 品牌化趋势

品牌化趋势更易于打开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核心竞争力,提高受众的忠诚度,有助于细分市场及提高公司形象。电影的品牌意识给予新兴产业中的微电影以滋养和启发,中国微电影的品牌意识有了新的觉醒并开始了多元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是对于微电影系列片的尝试。《11度青春系列片》相继走上银幕,《微博有鬼》系列也先后和观众见面;其次是对流行的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和翻拍。一部催人泪下的《交易》正是由网络微小说改编而成。再次就是以导演为品牌制作的微电影,现如今,微电影名导有胡戈、王学兵、姜文等,都形成了自己微电影的特色,从而走上了品牌化趋势。

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中国电影的品牌化尝试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尽管与电影相比,微电影品牌化观念陈旧、发展缓慢、启动资金不足,这些可能制约微电影品牌的创建和发展。即使如此,微电影的品牌化趋势仍是不可逆转的,它是产业语境下微电影发展的新契机。

4.3 商业定制趋势

商业定制是微电影发展的另一趋势,那也可以形容为加长版的广告。在传统电影里受众不乏看到大量硬性广告植入,这一做法非但影响受众观赏影片的情绪,而且影响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而微电影可以与广告植入相结合,从创作之初便结合广告元素进行创作,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从而导致的观众抵触情绪,而微电影相比广告而言,则更加生动,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观众的观赏兴趣也更为浓厚,如此一来,商家既赚了名声又赚了收益,这也是目前微电影市场火爆的主要推动力。

作为观众耳熟能详的益达口香糖之酸甜苦辣系列正是契合了这样一种商业定制的形式,彭于晏、桂纶镁演绎的男女主人公在经历了爱情旅途中的酸、甜、苦、辣之后的爱情之路会是怎样的。该影片分成了几个阶段接个片段来赚足眼球,网络点击率屡创新高。“你的益达满了”这样的台词也在坊间得到了极大地流传。

综上所述的只是目前微视频发展所透视出的特点和趋势,相信在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的明天,微视频的发展必将超越我们所能估量的范围。

参考文献:

[1]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

[2]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学解读.

[3]http:∥/wiki/%E5%BE%AE%E7%94%B5%E5%BD%B1

[4]唐乘花,肖凭.浅谈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5]微电影的商业价值.

[6]韩玉双.试论微电影的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

[7]田中阳,肖睿.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学解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8]张佰明.裂变传播模式推动微视频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 2012(05).

[9]论微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百度文库.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5

1 近两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

1.1 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电视媒体一直是主流媒体,其广告市场份额一直处于领先优势,并始终雄踞在媒体市场总份额中比例最高的位置,但近两年,该广告市场份额逐渐下滑,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广告市场份额下滑至预期的23.4%,[2]这较2010年―2013年,持续增长的电视广告收入趋势是截然相反的,直至2014年和2015年,迎来持续负增长趋势,根据广告市场的下滑形势,电视媒体雄踞的广告市场份额第一的优势已逐渐受到互联网媒体强大的冲击和挑战。

1.2 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私家车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广播的使用人数,伴随着使用移动APP终端方式收听广播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逐渐重视广播这一媒体形式,据2014年的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数据表明,在2014年上半年,广播媒体的实际广告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就达到了11.3%,相比较其他媒体而言,广播媒体实现了增速回归,[3]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又出现了颓势,从CTR媒介智讯上的相关数据可知,2015年,三季度广播媒体的广告花费的同比增幅为-0.71%。

1.3 纸质媒体的发展现状

纸质媒体,曾经是主流媒体之一,但是近两年发展形式较为落后,广告收入也在颓势不减,据统计在2015年1月―11月,纸质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滑35.7%,跌幅明显,而广告收入的减少源于部分行业广告主缩减了广告投放。

1.4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媒体相比较其他媒体发展规模始终在不断壮大,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一直是近几年来主要的广告收入提供方,但是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缓慢增长的趋势,尽管数据显示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收入是增长的,但相比较2014年,则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增速也明显下滑,所以在经济行压力下出现这种状况是无可避免的。

2 就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发展趋势来探讨其调整策略

2.1 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电视媒体主要分为央视、卫视以及地面台三大块,若要继续保持电视媒体最大的广告市场份额就必须三方共同做出调整。首先,是央视和卫视,应该仍以视频为主体,在视频核心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之上发展其他内容,加强与互联网的合作,积极调整pc端结合移动端的传播方式,强化内容,互助合作。例如,央视和卫视可以继续拓展内容平台,积极凭借并发挥资源和人才等优势,加快电视媒体之外的传播渠道,进行移动端的布局;对于央视都有的体育赛事等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以此实现多平台、多屏幕、多终端的媒体体系,扩大原有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对于地面台而言,就应该直接针对受众,直接加强宣传与销售。

2.2 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

广播媒体能够在近两年相对发展较好,源于其听众人数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所以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首先,从听众处入手,要不断提高广播内容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听众;其次,创新广告经营,拓展线上广告宣传和线下活动营销方式,增加媒体广告的项目化和专业化,带动宣传和销售;然后,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借助新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价值,拓展新媒体等传播渠道,提高自身广播的内容生产能力,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如植入微信推送等形式,积极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媒体优势价值。

2.3 纸质媒体的发展策略

面对如此不良形势,纸质媒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首先,加强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合来实现优势互补,凭借新媒体技术形式和传播渠道来打破原有媒体的固有限制,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都做出系列调整,如建立相应的媒体融合平台,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面;其次,引入多渠道的经营方式,拓展纸媒的广告收入,如报纸广告可以引入影视、电商、游戏、旅游、教育等各个行业,实现全面的行业收纳;最后,提高与互联网集团的合作,可以通过上市等形式实现资本力量和资本思维的转型。

2.4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媒体发展独具优势,但要想实现新形势下的媒体优势。首先,稳抓技术和数据两方面的广告主的营销预算。目前网络广告市场的热点是程序化购买,所以要想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就必须依靠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采用技术手段优化整个网络广告的投放环境和投放方式,提升广告投放的整体效率,确保网络广告的精准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广告主的注意;其次,可以加大社交媒体广告和视频广告的市场投放比例,增加广告收入;最后,加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合理运用PC端广告投放渠道,做到新时代下媒体的大融合,最终实现媒体共赢。

3 结语

目前,传统的媒体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了,媒体融合已成为了行业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各大媒体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努力地做出相关调整。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应该从宏观的层面予以支持;对于各大媒体来说,应该从微观的层面去调整内容和体制,而这就需要所有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清晰认识和思维转变,只有思维转变了,媒体融合才能真正地做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6

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短期”营销理念向“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转变

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往往以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而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表现在:首先,营销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扩大市场或推销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注重培育和扩大长期客户群,形成如“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等新营销理念;其次,营销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即以竞争为中心转变为以合作为中心,注重各类营销资源的整合和营销关系的培养,如同竞争对手、分销渠道等交易伙伴建立“合作”和“双赢”的营销战略联盟理念,以及重视营销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等营销理念。

(二)“局部”营销战略向“系统”营销战略的转变

在传统营销理念中并不存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概念,因而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而仅仅只重视局部利益,导致各种短期的、不规范的营销策略的产生。而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影响下,企业营销愈来愈同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并形成了独特企业营销战略,即通过营销战略的制订、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了许多现代化的营销战略的产生。例如:追求标准化、快速反应的一体化营销战略;追求优越服务的差异化营销战略;追求优势互补的联盟营销战略以及追求满足顾客个性的定制化营销战略等。

(三)“正向”营销策略向“逆向”营销策略的转变

在传统以“产品技术为中心”的短期营销理念的支撑下,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采用“企业一消费者~企业”的正向营销策略,营销策略的设计侧重于从企业自身推销产品的出发,涌现了许多经典的营销策略,如“4P”和“6P”营销组合等;而在新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营销理念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企业的营销策略也逐步转向顾客的角度,侧重于“顾客一企业一顾客”的逆向营销策略,强调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功能的多样化和定制化,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从而产生了许多更具生命力、更为互动的营销策略,如“4C”、“4V”和“4R”营销组合等,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策略的新框架。

(四)“金字塔”式营销组织向“扁平化”营销组织的转变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要求企业尽可能的贴近消费者、贴近终端市场,因而扁平化的营销组织取代传统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就成为大势所趋。主要表现在:首先,营销层级不断减少,企业往往通过变多层次批发环节为一层批发,或通过建立区域、联合配送中心的方式,缩短营销组织层级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其次,营销组织E化,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的高效率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营销组织模式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最后,营销组织联盟化,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拥有不同营销资源或出于不同营销区域的若干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企业集结一起,以形成一种网络化、协同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从而在宏观上实现营销组织扁平化。

(五)“刚性”营销管理向“柔性”营销管理的转变

传统营销管理的“刚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管理、缺乏学习管理和缺乏整合管理,这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核心理念、以“扁平化”为主要组织模式的现代营销明显是不相适应的,表现在:首先,现代市场营销强调双向沟通,包括同消费者沟通、同市场环境沟通等,而传统营销则要么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忽视了同客户、同市场的长期的沟通,因而建立一种围绕客户沟通和建立长期关系的营销管理思想模式,即客户关系管理(CRM),其是未来营销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传统营销往往采用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但是随着现代市场营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比重日趋增加,因而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建立更具弹性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最后,受“短期”营销理念和金字塔式的营销组织体系的影响,传统营销管理往往只注重不同时空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实际效果,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对消费者的不同影响。与之不同的是,现代营销管理则更为注重“一个声音”,即通过管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时空的传播手段,使其发挥出最佳、集中统一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双向的关系,因而整合营销管理(1M)将逐步成为现代营销管理的主流。

(六)“独立”营销领域向“混合”营销领域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传统独立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营销进程的日趋加快,以及未来若干年内,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和各国政策法规对外国投资的放宽,全球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传统独立的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正逐步对接、相互融合,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之势,从而不可避免地把现代企业营销置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营销领域之中。其次,表现在营销领域和非营销领域的相互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深化,企业营销越来越注重品牌社会价值的营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同政府组织、大学、社团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来提升品牌、产品、企业的社会价值、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同各类消费者形成共鸣,因而传统营销领域向非营销领域的渗透已成为现代营销领域拓展的重要趋势。

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驱动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组织等正随着外部环境激烈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探究各种发展趋势背后的驱动力量,对于企业从客观上把握趋势发展的脉络、提高营销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从理论上看,现代市场营销不断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外部驱动力:消费者偏好转换

消费者偏好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市场区域和市场环境下,受各种营销因素的影响和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某种属性所表现出来的优先购买的主观意愿或实际行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的本质就是刺激消费者偏好向有利于企业产品销售的方向发展,因而其对现代营销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根据现代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的研究进展表明: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营销过程与消费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同价值和不同兴趣的消费者会对企业的营销过程形成喜好和不满,进而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形成制约。因而为了从消费者处得到持续、必要的支持,企业的营销体系应该和消费者相互协作,识别价值和利害关系,努力不问断地、周到地考虑消费者的兴趣和需要,最终达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长期共识和共同营销,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现代市场营销逐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营销理念和“逆向”营销策略的根本由来。

对产品价值预期的变化是消费者产品偏好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价格预期、质量预期、服务预期和社会影响预期等,例如:有强烈价格预期的消费者,往往对营销组织的层级敏感,扁平化或E化的营销组织结构更容易得到认可;有强烈质量预期的消费者,则对营销管理的水平敏感,这就需要企业采取整合营销管理等柔性化、一致化的现代营销管理方法;对社会影响预期反应强烈的消费者,就容易关注企业在非营销领域的表现,如对体育赛事的赞助、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有鉴于此,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消费者预期,对消费者偏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促使了企业市场营销做出相应调整,形成了各种发展趋势。

情感偏好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偏好是指由消费者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质和教育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等现在或过去的经验相互综合而成的特殊情感,因而能对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和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实践中,为了达到或适应影响消费者情感的目的,企业逐渐在营销过程中创新’JII9,采取客户关系管理、与不同区域的竞争者形成战略联盟和向为消费者所关心的非营销领域渗透等长期性的营销方式,以构筑同目标消费群体的长期情感纽带,从而进一步促使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现代市场营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二)内部驱动力:企业制度创新

从微观上看,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需要依赖各种经济契约、营销观念、法制保障、操作规范等制度要素,因而,企业营销制度的演进与创新过程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现自我突破与完善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营销制度创新不仅将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而且还具有引导各种创新的功效,因而是企业市场营销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表现在: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创新源泉。随着买方市场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的创新,如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劳动股份制度等,充分而有效的调动了基层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高素质的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创造性的营销活动,从而为企业各种营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销的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依靠制度创新可以将营销创新的精神、思维方式和方法转化为企业营销人员和营销过程的经营理念行动准则、政策方针和企业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实践中,营销观念的转变、营销战略的兴起和营销管理的柔性化都是这一制度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交易成本问题,而交易成本决定企业边界或企业规模,因而制度创新会通过降低费用的制度安排引导相应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因而不论是“扁平化”“E化”还是“联盟化”的营销组织发展新趋势,从微观企业角度上看,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根本结果。

实际上,消费者偏好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消费者偏好作为一种重要信息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企业内部制度创新则通过在现有制度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做出协调以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保障营销创新的成果。因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正是在外部消费者偏好转换和内部企业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各种发展新趋势。有鉴于此,有效引导和管理消费者偏好、完善和健全企业制度是实践现代市场营销新趋势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证。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7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我们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谋划今后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广播影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传媒业发展正处在媒介融合的大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群众精神需求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这场史无前例的媒介转型与变革已经在我国传媒各领域各环节深度展开,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一是日益开放、互动和去中心化的新型传播方式逐步打破了传统“大一统”、相对封闭和垄断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二是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的视听内容和服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模拟内容和服务; 三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用户规模日渐壮大,用户群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视听节目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发展来看,传统广播影视和视听新媒体加速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视听新媒体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开始比肩广播影视,视听新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明显增强。同时不难看出,广播影视内涵与外延正发生深刻的变迁,广播影视正在向视听传媒转型。视听(Audio-visual)开始成为传媒内容的主要形式,它已经涵盖传统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广播影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影视动画和游戏等现代所有视听业务。

按照党的十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和进一步“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的发展总要求,结合以上分析和认识,我们对我国广播影视未来发展图景作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即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卫星技术的发展,中国广播影视将摆脱自身传统传输方式的限制,逐步发展为覆盖全球的融合型视听传媒形态。它们会将拥有海量的新型视听内容作为发展追求,通过多种互联互通的网络,以多种终端向全球无缝传播,最大限度实现“视听无处不在”,中华文化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将会不断增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基本趋势之一:发展视听化

随着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以电视机为例,当它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后,传统单一的电视接收终端转变成为了一个集电视节目接收与分享、娱乐、通信、上网、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视听信息总汇,俨然成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其他新媒体新业务的集大成者。因此,可看出传统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处理后,彼此之间界限趋于模糊,而一律指向“视听”服务与消费体验,呈现出“泛视听化”趋势。这种泛视听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视听这一概念超越了传统广播影视的范畴,并且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网络影视剧、网络视频、微电影和微视频进入了大众生活。它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节目或影片,传统广播影视的概念已经难以囊括这些在多终端播出、形态各异的音视频内容。以微电影为例,它是充分整合了传统电影和现代网络视频的一些要素,并适宜在移动和休闲状态下观看的网络短片。一方面,它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备完整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传统意义的电影,具有网络视频碎片化特征,片子短小,一般在15分钟以内,属微时长、微制作和微投资。

二是所有可上网、带有音视频接收和播放功能的信息终端都可以替代传统收音机和电视机消费各种视听节目。随着IT技术的进步,视听终端已开始从传统收音机、电视机逐步拓展到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等,从固定、单一终端向移动、多样、智能化终端发展,用户在收听收看各类视听节目的同时,还可制作和大量短节目、微视频,或提供突发事件的第一手信息,积极参与视听节目的评论,等等,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视听终端已发展成了信息、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美国市场分析公司In-Stat调查显示,到2015年时,全球移动视频消费将超过115.5亿小时;近2/3的智能手机用户将利用手机观看视频;86%的平板电脑用户将通过平板电脑观看视频。随着未来移动互联技术在机场、车站、火车站、码头、医院等各种公共场合的普及应用,各类可上网移动终端的用户,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上网体验现代视听内容。

三是视听已经成为文化表达的主流形态之一,是当代人参与文化建设与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加速推进,视听文化形态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听说文化和阅读文化之后的第三个主导文化形态,文化的视听表达将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活动,人类文化的视听时代已经到来。视听传媒的作用将更加提升,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至3.5亿人,比5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其中,视频用户占网民总数的65%,互联网上约70%的流量来自视听节目服务;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1亿人,占手机网民的27.7%。因此,不难看出视听传媒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参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互联网视听节目和服务会通过互联网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展示中国风貌、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弘扬中华悠久文化等最主要、最便捷的手段和方式,它也将成为今后我国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和增强广播影视国际传播的主要途径。

基本趋势之二:视听融合化

融合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党的十提出,要加快“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随着媒介融合的演进,我国广播影视日益与各类相关技术和媒介相互渗透、融合共进,呈现出融媒体、全媒体的动态聚合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传播技术间的渗透融合。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直播卫星技术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技术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将以往单纯的视觉、听觉整合并扩大到人体全感官。新型融合传媒在信息传播和表达能力上将更具备“全媒体”特性,传受双方将需要调用各种生理感官来“体会”融合的视听传播内容,从而完成传播活动。随着人工智能、体感等各种人机交互和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移动终端用户的视听新体验还将会进一步提升。

二是不同媒体之间的延伸融合。它主要是通过视听网站与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之间的延伸与互补,实现融合与发展。这类融合通过赋予传统广播影视新的附加功能,形成融合型的视听传播新形态,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视听消费需求。比如,我国首档微电影剧场栏目“幸福微剧场”2012年已进入青海电视台,优秀的网络微视频节目开始反哺传统广播电视业;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建立了用户原创内容(UGC)机制,用户通过CNN网站的iReport频道就可以自己拍摄制作的视听内容,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社交化应用与视听节目的融合,社交化收听收看群体正日渐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显示,接近50%的网络用户会将自己所看到的和喜欢的视频通过博客、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分享,43.5%的用户通过博客收看视频,33.8%的用户通过微博收看视频。到2012年6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达2.51亿人,占网民总数的46.6%,该数字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社交化收看将成为今后视听收看的主流方式。海量的内容集成,显示出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既有媒体资源的深度挖掘、无限延伸,及其对媒体之间相互渗透的极大牵引。

三是媒体内部各要素的重组融合。通过重组和整合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各环节、各要素,由此产生不同于原有媒体产品和服务的新型视听产品和服务。其突出表现在:一是视听服务与终端的融合共进。这类融合催生出以终端为主导的新产业。比如,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就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区别于传统电视机,苹果手机(iphone)和平板电脑(ipad)终端的优势就在于,最大程度满足了用户更丰富更高级的娱乐和使用需求。为提升用户视听体验,终端设备制造商、内容集成商也将更多精力投射在消费者感官体验上,通过完美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终端产品以及视听内容、服务商。二是软终端和硬终端的融合统一。在新技术条件下,各类基于互联网的硬终端包括个人电脑(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与各类电台电视台客户端和社交网站、视频网站、软件商城等应用软终端相互捆绑,它们呈献给用户的界面直观、简洁、容易操作,为用户提供了个性而惬意的应用体验。

基本趋势之三:视听社会化

党的十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新的时期,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广播影视节目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各领域各环节,大大促进了广播影视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在广播影视的边缘和成长起来的新兴媒体,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市场化特征,从一开始它就铸就了新媒体的无限活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国广播影视在与新媒体融合共进的过程中开始快速转型,其社会化趋向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内容生产供应逐步走向社会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播出平台不再稀缺,各类视听传媒对内容有着强大的需求。在视听内容供需链上,视听内容的提供不再被专业机构所垄断,内容的社会化创作生产格局初步形成。比如,新浪自制剧《杜拉拉升职记》,搜狐自制剧《钱多多嫁人记》《秘密天使》等,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各商业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优酷网视频总数达2.31亿条、土豆网1.93亿条、搜狐视频1.45亿条,以平均每条视频10分钟推算,其视频节目时长分别为3850万小时、3216万小时和2417万小时,单个视频网站的采制和存储量已远超传统单个电视台的节目量。在内容制作流程上更加开放,每个环节上都积极吸纳有关各方参与,有效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风靡全球的网络互动剧《苏菲日记》在葡萄牙诞生后,被多个国家翻拍成不同版本,一度成为欧洲视频网站下载量最高的视频。该剧通过网络征集女主角苏菲,以及剧情互动模式,成为其制胜的重要砝码。随着商业视听网站日益重视内容原创,并逐步加大投入,这将进一步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内容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必将更加明显。

二是传受角色的一体化带来视听传播的全民化、全社会化。现代信息传播多种技术的渗透融合,推动了视听传播行为和过程的进一步扁平化、平民化和社会化。随着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速崛起,受众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学者使用了“产消者”(Prosumer)这个新的合成词汇,即受众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变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结合体,但在实践上受众角色俨然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和者的结合体,变成了“产消者”。在融合媒体的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一个电台电视台”。美国社会化电视网络“Youtoo电视”提出“每个人都可上电视”的理念,用户根据主持人抛出的互动话题,录制15秒长的视频上传到Youtoo网站。几分钟之后,用户就可以在Youtoo电视上看到自己的节目。这种做法使得用户的参与更加深度化,而且节目的制作更加原创,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三是各项媒体服务提供逐步走向社会化。以应用商店为代表的服务将成为主导的视听业务模式,社会机构和个人将是各类内容和应用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智能视听设备的广泛应用,“用电视”将成为消费主流。今后,越来越多的智能视听设备与系统开始转向通用硬件平台,视听业务流程更加依赖软件来实现和运行。操作系统和软件在新型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苹果应用商城在推出后的9个月之内,其应用程序下载量即达10亿次,到2012年6月12日,下载量已突破300亿次。苹果公司服务模式将新媒体服务的社会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国际上看,“社会化”既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发展格局,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此,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洞察媒介融合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视听发展大趋势,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抓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关键,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视听文化建设的热情,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开创视听中国建设新局面。当前可以考虑以新媒体为突破口,本着“放开增量、激活存量”的原则,“撇开老城建新城”,用新媒体发展带动传统媒体体制改革,进而形成视听传媒总体改革的新路径。

基本趋势之四:“视听无处不在”

2009年,美国康卡斯特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等有线电视运营商,为了应对互联网视频业务对传统有线电视业务的强大冲击,遏制传统付费电视用户快速流失的颓势,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或目标,即“电视无处不在”(TV Everywhere)。他们提出,只要是有线电视的付费用户,所体验的各类视频内容将不再局限于电视机接收这一种方式,用户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终端也可体验该公司提供的视频节目和服务。2010年,康卡斯特正式推出在线点播平台,向用户提供15万个在线视频点播节目,内容涵盖电影、电视剧、儿童节目、体育和娱乐节目等多个领域。同时,它还向用户提供该平台应用程序供智能终端下载使用,当年视频点播总次数达到180亿次。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新的视听传播格局决不限于电视节目延伸到互联网的“电视无处不在”,而是包括传统广播影视节目在内的所有视听内容,正在借助各种传输网络向社会各个角落延伸渗透,实现“视听无处不在”。当然,当前实现“视听无处不在”还存在一定的瓶颈:一是移动互联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网络带宽和网速还难以承载大的视频流以及大量用户同时在线使用;二是适合不同终端的视听内容数量少、影响力偏弱,还很难吸引大部分用户付费开通相关业务;三是大多数用户移动收看习惯尚未养成。今后,这几个瓶颈将随着技术进步、内容产业成熟和用户习惯养成而逐步突破。对此,我们应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和实施文化视听时代的“视听无处不在计划”,全面加强“视听中国”建设。

党的十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媒介融合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国际大趋势,传统广播影视及各类新兴媒体汇聚指向现代视听传媒的路径和目标已非常清晰,新技术推动的视听转型与传媒变革已在广播影视各领域各环节深度展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部署和总要求,顺应媒介融合大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开放意识、产业理念、历史定位和价值关怀,努力推动从传统广播影视到现代视听传媒的历史转型。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8

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相对稳定,使得人们对时尚的认识与日俱增。时尚的存在与发展依托于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没有设计,时尚只是一种无形的概念,飘忽而不具象;没有时尚,设计只是一种生产的工具,不能给社会带来冲击。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扩大国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1]。这一意见是继2010年3月总理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中将“工业设计”列入需要大力发展的七项生产业之一后的又一重要指导意见,进一步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设计产业的高度重视。产品设计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时尚设计”更是成为商品的广告宣传中的常用词。现代的消费市场已经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基本的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对商品的精神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理解和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从深入和细化产品设计入手。为更好地将时尚化体现在产品设计全过程,本文将以近代、现代、未来为时间节点对产品设计的时尚化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预测,以期为时尚和设计趋势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路。

1近代产品时尚化设计

尽管近代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打造新的工业布局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继而激发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思考与展望。但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和生产力的有限仍然制约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同时也束缚着制造业的发展,进而使得近代产品时尚化设计举步为艰。单一产品的生产不仅大大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而且使其在各方面尤其是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上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包括:市场固有的循环模式、地域的限制、季节的反差。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和环境下摆脱困境?规避干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使得人们寻求突破,特别是设计上的突破。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为20世纪现代主义风格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规模之大,涉及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范围之广,影响到建筑、雕塑、绘画、书籍设计、工业设计、首饰、服装等多个领域。在设计史上,作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新艺术”运动标志着古代设计向现代设计的转变,为现代主义风格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者及设计人员提出了以“产品多元化”为突破口,以多种产品进行相互弥补,从而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产品设计中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美”的需求的产生。这一时期的时尚化设计趋势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日俱增,时尚作为影响因素在人们选择、购买产品时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但产品设计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的风俗时尚、、工艺水平和生产力的影响,缺乏设计感。但随着人们对于时尚感的重视,设计中对产品的装饰开始重视,并在重视功能的同时开始兼顾外观的设计。

2现代产品时尚化设计

时尚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设计使之具体化。而时尚也丰富了设计的表现,更在一定程度上对设计起到了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承,在设计达到一定高度时能够形成相适应、相匹配的时尚,并指导和引领时尚的发展方向。同样,时尚的发展和走向也促进和带动着设计的发展和创新[4]。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与涌现,生产力得以高速增长,社会进入到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的同时,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对商品精神层面的需求已超越了其对商品实用性的需求。这一时期的产品设计在后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处于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发展进程之中。这一时期的产品时尚化设计在注重人的需求和强调个性化发展的人文环境中,伴随着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思考和探究体现出了与过往不同的设计思路,其趋势主要表现为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结合。设计师开始以满足消费者的“趣味”这一精神层面的需求作为其工作重心。设计中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愈发注重产品的时尚化设计、功能性设计、人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情感化设计。例如由AleksanderMukomeby设计的BathInfinity浴缸,设计者通过五感切入(视、听、触、味、嗅觉)更多地融入顾客的体验式感觉。它的外观就像一个无穷大,整个外观线条流畅,给顾客一种很舒适的感觉。如图2所示,其内部构造符合人体工程学,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同时在设计中利用人工智能理念结合味觉、听觉、触觉,通过远程控制,使使用者在回家的路上就可以提前设定自己想要的香氛、音乐和温度,回到家后让舟车劳顿的你享受这幸福的感觉。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9

——关注广东智能家居市场

自古就是中国富庶之地的广东,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成熟开放的市场机制,汇聚了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最为熟知的安防产业重地深圳到刚刚落户顺德的全国首个智能制造基地,广东当之无愧成为集群优势最为突出的产业龙头。

面对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智能家居产业,国内外智能家居厂家也相继把广东作为首选战略要地。对于广东地区的集成商来说,一方面占据地域优势使得他们享有得力的供应商资源,另一方面广东人灵活务实、广采博纳的性格也使得广东地区智能家居市场发展呈具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包容性的特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3月刊

聚焦区域 走进广西

——关注广西智能家居市场

提到广西,人们首先想到刘三姐歌中的山美水美,在这一片少数民族聚居地上,保持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的风土人情。现如今,在东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开放城市等利好政策影响,经济飞速发展。

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虽然广西当地有一些智能家居集成商奋战在一线,但整个市场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客户整体消费认知度偏低,消费能力有限,还属于前期引导阶段。影音、环境控制、水暖电改造、新风空调等相关商家开始涉足智能家居,给市场带来些许繁荣感觉。但目前客户主要集中在金字塔尖部分,并且缺乏消费认知。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聚焦区域 走进云南

——关注云南智能家居市场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有着“彩云之南”的美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和发达的旅游业给这里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商机,也使得这里的人生活消费呈现极端的两极化。

通过我们的采访发现,云南的智能家居市场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尚有一定的差距,这既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当地人注重关系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有关。在当地,智能家居难以被广大终端用户所认知和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价格无法做到亲民,但智能家居是未来发展趋势,这是所有集成商共同的认知,能够早一步在这个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未来市场成熟时,收获成功的可能性也将越大。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5月刊

聚焦区域 走进宁夏

——关注宁夏回族自治区智能家居市场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盘踞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相比较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市场,宁夏地区由于受限于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整个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目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加之市场上存在的产品性能缺失、信息闭塞、消费意识薄弱等等方面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阻碍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我们仍然看到了宁夏智能家居从业者身上那种“探索、创新、不折不挠”的品质,他们共同经历着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默默地选择坚守,始终在寻求创新经营策略。不断的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多样化系统定制方案等方式来推动行业向前大步迈进,也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和坚持,才让更多的行业同仁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

特别专题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一二月合刊

智能家居微博那些事

微博,很多时候,就是那只传说中的“蝴蝶”。她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当企业将这种“蝴蝶”力量运用于商业传播上进行微博营销时,所产生的杠杆效应往往出人意料的强大。发展中的智能家居行业能否借此东风,进一步推动智能家居消费理念的传播?同样值得我们期待。

微博营销被用在企业传播的多个方面,既能推广新品牌,也能做好企业公关,或者放大企业传统广告的效应,微博这只“蝴蝶”掀起的微博营销旋风席卷了不同的企业。这同样也包括尚处新兴发展阶段的智能家居。虽然眼下微博给行业带来的改变还十分有限,但通过点点滴滴的微改变,更大的变化也正在悄然间孕育。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关注影音集成趋势下的智能化融合

——2012年智能家居行业新趋势分析

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广泛关注,厂商层面家电、对讲、IT、控制类厂商多头并入已势必然,而在集成商群体中同样不乏安防、网络、影音、家装类的商家转投而来。在这其中,与智能家居同样锁定高端客户群体的影音集成商,无疑具备了与智能化融合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影音大集成趋势的推动下,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渐行渐近。

前些年,智能家居厂商与集成商在摸索中发现,植入了影音系统的智能家居体验式营销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直观体验。而在影音大集成趋势下的定制安装行业中,智能家居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系统组成部分。

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的融合,已不单纯停留在项目和解决方案的层面,而正逐渐由此影响到厂商的渠道整合。可以说,大融合的趋势同时为智能家居和影音集成开辟出全新的市场空间。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5月刊

智能家居电商那些事

——电子商务为智能家居带来了哪些改变?

随着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日,网购已然成为很多人生活中重要的购物选择之一。尽管智能家居涉及多系统联动、复杂的设计安装和专业的售后维护环节,但在电子商务浪潮来袭之下,单一功能、无线控制、价格低廉的背景音乐、无线开关、智能插座以及相关配件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产品开始在各网络购物平台上风生水起。而随之而来的渠道冲突、价格混战也成为不少经销商和厂家的切肤之痛。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家居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发展之路,具有广阔的前景。对比相对成熟的家装行业不难发现,同样是较为复杂的设计、本地施工等工作,也均出现了相应的商家提供网络平台上的服务。随着智能家居未来的快速发展,加之网络平台的巨大影Ⅱ向力,在不断提升消费认知的基础上,有朝一日,我们期待智能家居元素在传统家装中的体现也将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7月刊

单体机品质升级主机型群雄并起

——2012家庭背景音乐市场新趋势分析

在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下,我们依稀观察到家庭背景音乐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在传统主机型厂商纷纷推出分体机产品,进而扩延产品线的同时,一批借由公共广播转向主机式背景音乐的品牌开始将目光转向迅速增长的民用市场。

无论是称作背景音乐、家用中央音响,亦或是多房间音乐系统,市场的蓬勃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的厂商关注热潮。在此形势下,我们看到了单体机产品的不断功能革新与主机型厂商的群雄并起,行业大发展势必带来新一轮市场洗牌与渠道整合。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8月刊

智能家居无线应用那些事

无线智能家居产品一直以来以免布线、易安装等优点,成为小空间居室智能化装修和已装修住宅智能化改造的重要选择。在国外市场,不少无线智能家居产品甚至出现在超市当中,可供业主自行DIY安装。在智能家居发展不断升温的国内市场,无线智能家居产品也正以其独具的魅力,在悄然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从发展趋势来看,无线组网是家庭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家庭网络组建的基本原则是安装简单、使用方便、扩展性好且不用布线。目前我国大部分住宅建设都没有考虑家庭联网的需要,基础设施严重缺乏,重新布线费时费力,影响美观和推广,而采用无线的方式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封闭协议无线产品也不占少数。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产品,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无线智能家居系统将成为我们探讨的重点。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0月刊

2012年楼宇对讲市场发展趋势概述

年终安防大展延期至十二月举办,让此次市场前瞻专题有了更多年终盘点的意味。在房地产市场总体低迷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依稀记得在2011年的深圳安博会采访时,不少企业高层将2012年的发展规划更多定位在了扎实内功,以管理出效益。不过,从即将过去的一年来看,楼宇对讲市场依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活力。

无论是外资品牌频频对接高端楼盘,还是本土企业深化管理,亦或是资本市场为行业注入发展的新动力。国内楼宇对讲市场即将走过多姿多彩的2012,而在此期间多家业内厂商对于智能家居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同样顿为引人关注。

展会报道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4月刊

细数infoComm China展中的智能家居元素

2012年4月11日,infoComm China北京专业视听及系统集成技术展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举行。尽管本届展会的主题围绕视听集成设备与技术展开,音视频、投影、会议系统等无疑成为大会的主角,但智能家居依旧成为infoComm的展出亮点之一。与此同时,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智能家居及影音集成商也共赴本次视听盛宴。

仔细搜罗不难发现,包括快思聪、AMX、ITAV、威尔、杜亚、威仕达等在内的业内厂商,分别从中控系统、电动窗帘等角度,展出了各自应用于智能家居领域的主打产品。更深层面的系统集成为行业注入了多元化的前进动力,而在影音与投影配套设备方面相关升降投影架,电视、屏幕支架等产品也为集成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6月刊

新品牌层出不穷 终端化趋势明显

——从PALM展看2012家庭背景音乐市场新趋势

在智能家居与影音集成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下,通过本届展会我们也依稀观察到以背景音乐为代表的家庭影音娱乐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在传统主机式厂商纷纷推出分体机产品,进而扩延产品线的同时,一批借由公共广播转向主机式背景音乐的品牌开始出现,部分厂商开始将2.4G无线应用于背景音乐解决方案中,而传统关注在工程领域的厂商也开始将目光转向迅速增长的民用市场。

家庭背景音乐市场的成长历程与智能家居在国内的发展密不可分。借助智能家居工程渠道,又有着可以独立成系统的特性,以及与家庭影院差异化的产品定位,种种要素让背景音乐市场在几轮市场洗牌后从毫不起眼,到已经初具市场规模。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厂商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加剧。以控制软件、网络功能融入、主机IP化、界面优化等等为代表的细节方面紧跟市场潮流的迅速完善。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6月刊

新趋势·新品牌·新产品

——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智能家居元素大盘点

2012年6月9日,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楼宇自动化暨智能家居展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盛大召开。在影音集成融合智能家居、应用市场细分化和技术协议标准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下,新老品牌对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关注力度不断提升。

其中,酒店客控市场设备定制化趋势明显,不少厂商纷纷推出酒店客控箱,将控制模块定制整合,更趋符合酒店应用需求。家庭多媒体终端结合智能控制、实现互通互联,集成了智能家居控制功能的多媒体影音终端的集中亮相成为本届展会一大看点。此外,KNX、ZigBee和enocean等国际标准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工作进展明显,国内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线对接行业标准成为市场发展趋势之一。国内外新品牌竞相逐鹿智能家居市场,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期待。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9月刊

新品牌·新趋势·新契机

——2012年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特别报道

9月20-22日,2012年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作为关注国内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展会之一,透过这一窗口我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行业不断出现的新变化。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本届展会上又有大批的行业新面孔亮相,不少新品牌开始加入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大潮之中。传统企业则不断优化、升级自身产品线以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其中,与相关国际标准的结合成为了不少国内企业的共同选择。

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发现一些在区域市场历练多年,与行业共同成长的集成商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已然成为区域市场的中坚力量。同时,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集成市场,成为了推进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9月刊

影音集成加速智能化融合 渠道整合拓展市场新空间

——2012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CIT)特别报道

2012中国影音集成科技展于9月14-1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融合最新影音娱乐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盛会,CIT2012在重点展示视频、音频、智能控制与流媒体播放等众多方面新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影音集成与智能家居融合发展的速度正不断加快,智能家居正逐渐成长为影音市场的新兴渠道。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1月刊

从CEDIA2012中国展看智能家居发展新趋势

日前,CEDIA2012中国展在上海成功举办。作为围绕高端影音集成与定制安装领域的专业展会,CEDIA展延续了上届以来小而精的特色。在与业内商家的沟通,让我们逐渐感觉到市场的点滴变化与细微处蓄积的发展趋势。

网络云音乐、无线传输、智能控制APP等消费电子元素的日渐火热。历经从山寨模仿到品质升华过程的国内品牌与并不轻易改变设计思路的国外品牌,或许都将经历新一轮的产品革新与市场洗牌。在定制安装行业日新月异发展背后,各种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显著提升。在此形势下,专业厂商更应当做到回归本源的看法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同。影音领域的不少国外品牌均经历了多则几十年的发展与积淀,这也同样给国内奋战于新兴领域的商家以启示。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2年12月刊

细分化市场 多品牌运营

全产线延伸 集成化发展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10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前进,当然,美学形态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革新。这种革新集中表现在美学已不再是一种观念或思想的代名词,而是被锁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层面上,革新和变化虽然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但却是持续不断的。“美”,除了外在的表现形式外更讲究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内在美通常是指人性的美,一切艺术设计都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透过人性的美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文化精神是现代美学发展的整体趋势。美学趋势越贴近人性,越符合新的理性艺术文化精神,跨越时空的应用范围随之也会越大。

广告作为反映美学趋势变化的物质形态,其观念、创意、思维模式、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会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庆广告作为广告行业中一支新崛起的新军,具有特殊的广告受众和社会影响力。人们的审美趋势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婚庆广告中有所体现,并以新的形式和姿态影响到婚庆广告的整体发展。

2、婚庆广告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末开始,以婚庆服务为龙头的婚庆行业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规范、健康的发展趋势。婚庆广告行业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份子,伴随婚庆公司和婚纱影楼的发展而产生。当前,正值80后新人结婚高峰期,婚庆公司行业的兴旺,使婚庆广告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

婚庆广告是一种以结婚新人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婚庆公司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使受众开始主动接受婚庆服务。婚庆广告的价格低廉、传播范围广泛和受众接受能力是婚庆公司选择广告的重要原因,而传播范围广泛和受众接受能力的体现是在婚庆广告的审美性中产生的,“美”的婚庆广告,自然能吸引受众眼球。

相对早期出现的形式单调、色彩喜庆的婚庆广告,现代婚庆广告往往为多样化的系列广告,除婚庆广告的基本图形格式、创意思维、色彩这些诸如美学形式上的改变外,系列广告的媒介传播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婚庆广告的传播媒介方式主要有报纸、杂志、电视、户外广告和网络广告等,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形式将婚庆广告植入人们的视觉和思维意识。婚庆广告在观念上已由简单的服务向重视婚礼文化策划的方向转变,日渐呈现出个性与多样、怀旧与时尚、注重情感和浪漫的形式,并且在艺术文化层面上和审美诉求中体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3、现代审美观念对婚庆广告的影响

“广告制胜的灵魂在于优秀的艺术文化审美观念”,审美观念也终将以广告传播形式体现出来。现代美学趋势和审美观念关系着婚庆广告主题和观念的提出、媒介的选择、制作的技巧和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婚庆广告拥有特殊的受众群体,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和趋势上迎合广告受众的审美情趣,抓住年轻新人追求时尚、唯美、浪漫的心态,融入新的艺术文化精神,突出婚庆的人性化服务,新人才有可能接受婚庆广告信息。

3.1 婚庆广告创意的美学化

近年来,由婚庆广告的创意和观念上不难发现,人们日渐推崇的人性化服务设计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年轻结婚新人更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婚庆广告直接反映出了美学发展的趋势。婚庆广告通过人性化的审美观念传递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传递着婚庆服务的人文关怀、档次和内容,反映出结婚新人对婚礼文化的重视。

3.2 婚庆广告形式的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商品文化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审美观念上形成的新要求促使广告形式日益丰富,多种形式的广告使人赏心悦目,吸引受众,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审美性质,婚庆广告已成为传递婚庆经济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婚庆广告,让人以感觉的方式去体验婚庆品牌的文化、价值和态度。

最初投放在报纸、杂志上的婚庆广告,投放形式单一,使人们产生了视觉审美疲劳,进而难以体现婚

转贴于 http://

庆服务高雅、艺术性和人性化。新的美学趋势使婚庆广告形式呈多样化发展,静态婚庆广告在创意、图形格式和艺术风格品味上的提升突出了人性和艺术文化尤其是婚礼文化的重要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更多交互式和体验式的人性化空间,动态婚庆广告形式将婚庆行业的人性化服务和艺术文化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3 婚庆广告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对人性化的美和艺术文化精神的追求是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而婚庆广告是与婚庆服务促销有关的美学艺术作品,婚庆广告需要有审美的艺术文化价值才能更好的发挥在婚庆行业中的传播作用。婚庆广告作为一种设计艺术品,这是由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新时代美学趋势下我们追求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和人文化,但也需要遵循广告创作的科学性原则,把握好新的美学趋势下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艺术性是婚庆广告的重心,但同时也存在于婚庆广告的商业性中,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婚庆广告以商业行为和艺术设计创造双重身份出现,一方面,在体验消费,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婚庆广告应体现出人文关怀和艺术文化性,另一方面,婚庆广告的发展还必须从长久考虑,注重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性。作为具有特殊受众的婚庆广告,我们更需看重它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当代美学趋势下的人文关怀和理性艺术文化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体现。婚庆广告作为婚庆服务行业的广告传播主力军,新美学趋势下能够综合展现出婚庆的服务、主题精神和婚礼文化元素,突出意境宣传和观念,使婚庆广告贴近人们生活,具有广泛的文化渗透性和传播性。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11

二十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发展,互联网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网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的重要词汇之一。当下,中国的网络市场不可不说的就是视频网站,在完善的技术平台支持下,让互联网用户在线流畅、浏览和分享视频作品的网站平台。身为新兴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网络视频平台,自然要拓展并稳固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娱乐为主,延展开一种属于网络视频平台的娱乐节目——从娱乐资讯到八卦新闻,从时尚元素到生活空间,从音乐排行到影视介绍,网站自制视频娱乐节目几乎将电视娱乐节目所拥有的类型一“网”打尽,在彰显各种网络娱乐符号的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视频网站自制视频节目的新趋势。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传播学研究途径分析,通过对我国目前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文献记录和具体节目的汇总分析,对比分析和总结我国电视传统媒介的娱乐节目发展现状,对当下我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提出一些观点。

一、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特征

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口语传播到现在的电子传播,“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全面改造了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在作为大众传媒的网络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视频网站在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形成规模、走向成熟之后,探索出一个新兴品类即自制娱乐节目,中国各大视频网站陆续走上了这条富有潜力的道路,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博采众长、走向多元的趋势。

中国国内视频行业目前形成两大视频分享网站——优酷和土豆,两大正版长视频网站——乐视和爱奇艺的行业格局,以下将以这四大视频网站以及其它拥有较为优秀自制节目的视频网站为例,结合传播学理论从而描摹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特征。

1.品牌化与合作化

网络视频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者之一,大大地加强了大众传播的功能,视频网站作为功利性的大众传媒组织,从事经营、面对市场;因此,以企业、公司形式出现的视频网站要通过广告收益和信息产品收益来实现经营目标,而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品牌化与合作化”无疑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途径。品牌是一个企业视觉的、感性的和文化的形象,所以品牌文化的建立关系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强强联合也是应对愈演愈烈的视频门户网站竞争的有效途径。二者融合,首先会带领视频网站这个媒介经营企业走上一个新台阶,其次会将受众引领到一个全新的观影体验中去。

在国内视频网站的自制娱乐节目品牌化与合作化这一特征较为突出的是“优酷土豆”。在品牌化上,作为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第一品牌“优酷”在自制娱乐节目上也是走于人前的,于2008年推出《优酷牛人》,随着自制节目的不断完善,优酷网在2011年把《优酷牛人》整合后推出了自制真人秀娱乐节目《让梦想飞——中国最牛人》,随后又推出实景行人秀《一起旅行吧》、资讯类娱乐节目《I U酷播》、《娱乐播报》、《优酷指数——大剧排行榜》、访谈类节目《优酷名人坊》以及经济类节目《静观财经界》等等;而土豆网作为中国的一家大型视频分享网站,拥有自制综艺娱乐节目《土豆通台湾》、《哈林哈时尚》、《土豆玩出味》、《世界WE记录》等,两家视频门户网站丰富的自制节目类型使其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认可,成功地树立了品牌文化。

在合作化上,2012年8月20日,优酷土豆股战略合并方案获批准通过,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创了中国网络视频的新纪元。此合并之举将优酷与土豆两大视频网站的受众吸引汇聚在一起,优酷土豆将会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优酷与土豆视频门户网站的合并也将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内容;在其他方面,成熟的视频技术与强大的收入转换能力,达到强强联合将给网络受众带来最高品质的视频体验。视频门户网站的品牌化成为合作化的优良基础,而合作化能够促进品牌化的树立与发展,就如优酷土豆这所带着光环成立的新公司将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视频品牌,以此为标志中国视频网站就此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前景

2.分众化与专业化

由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偏好与选择,所以大众传播媒介开始呈现出分众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也走向分众化与专业化,例如“频道专业化”的形成,但是传统电视内容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在其传播内容及传播渠道上的一些弊端会造成传播隔阂;同时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还具有单向性,受众的选择与接触都是被动性的。在此基础上,网络利用其传播优势将分众化与专业化强调出来。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完善,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与传播隔阂,不仅能使上传的视频资源更为精良而且还能够使受众细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满足受众不同程度的观影需求。当下一般视频门户网站都拥有:电视直播、电视剧、电影、综艺、娱乐、音乐、时尚等索引,这种视频分众化形式的形成可以使网民直接根据自身观影需求主动点击索引,使受众从传统大众媒介的被动观看转变到了主动观看,所以分众化与专业化也是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分众化之后,伴随而来的是网民在观影需求上的专业化。视频门户网站作为专业媒体,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以不同受众群体作为目标,开创了新型媒介。国内视频门户网站专业化上我们不可不提到以“凶猛”的态势一跃成为中国视频网站第一影视门户的“爱奇艺”,其自制娱乐节目的专业化在当下视频门户网站当中是可圈可点的。爱奇艺作为中国视频网站的后起之秀,在成立运行后一年开始构建网络自制娱乐节目,向电视娱乐节目制作上学习,联合了台湾以及大陆的金牌综艺制作团队:王伟忠、詹仁雄、英达等,携手台湾以及内地一线娱乐节目主持:英达、陈汉典、李响、纳豆、彭宇、柳岩等;在节目类型上也是和电视这个传统媒介不相上下的,在2011年至2012年累计推出了7档大型自制综艺节目及多档自制娱乐节目,例如,婚恋类节目《爱够了没》、访谈节目《头号人物》、娱乐资讯类节目《娱乐猛回头》、《环球影讯》、《音乐不要停》,高端旅行节目《小姐爱旅行》等等;当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开始走向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之时,这个中国第一影视门户网站也不甘落后——爱奇艺于2012年在网络自制领域大成本投资成功引进了国外版权的综艺娱乐节目,与英国版权方IPCN国际传媒合力推出了婚恋类真人秀娱乐节目《浪漫满车》。这种专业化发展的特征,促使其自制视频娱乐节目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在制作上精益求精,更是获得广大网民的喜爱,形成视频门户网站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电视事业监管部门对娱乐节目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娱乐节目在电视这个传统媒体上的生存空间,而随着网络这个新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制度的完善,会促使更多受众去“打开网络”,此趋势更是将网络视频娱乐化的风吹的更为猛烈。在过去,视频网站之间的竞争是依靠点击影视剧集,而在当下视频网站又开辟了自制娱乐节目这样一个全新的竞争战场,由此可见视频网站的电视化时代即将到临。

二、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优势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网络作为新传播媒介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通过以上对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特征的总结梳理,再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分析出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优势。

1. 内容多元化

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娱乐,互联网具有信息内容海量性的特点与优势,借此视频网站的自制娱乐节目体现出内容多元化的优势。一方面,相较于模式化操作的、需购买版权的影视剧以及综艺娱乐节目,视频网站可以把大量分散的信息和受众统合到一个系统中,在这个绝大的信息海洋基础上自制的视频娱乐节目形式和内容则更为灵活。例如,影视资讯类娱乐节目在传统媒体上多种多样,但在节目形式与内容上都是相对单一的。《影视风云榜》是光纤传媒于2004年打造的集权威性和娱乐性的一档影视资讯类节目,节目形式及内容是每天推出一个排行榜及热播电视剧动态,每天推荐一部好剧,精彩欣赏加新锐点评,其排行榜来源与根据是相对半开放的,其它方面主要依靠外采记者群搜罗信息。而我们反观新媒体的影视资讯类娱乐节目,“爱奇艺”视频门户网站打造的《环球影讯》在其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上具有着鲜明的特点及风格。网络视频娱乐节目的成型,除了制作团队和主要技术团队之外,无异于与传统电视娱乐节目一样需要有节目策划团队,所以在节目形式上,《环球影讯》利用网络的优势把应该位于节目背后的影视评审团队置于受众眼前,成立“观影奇荐队”,这也正是其特色之一。由于网络视频娱乐节目制作周期短、节目时长有限,所以节目设置时需要新颖的话题,每期根据影片内容延展设定了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在影片播放页设置给网友提供自由的电影交流平台,并在环球影讯页面显示交流内容,以聊天室的形式就预观影内容提取观点进行PK讨论。此种形式的内容设定会来引起更广泛及更持久的关注,从而促使其节目形式与内容更加灵活。

另一方面,电视作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要平衡公共性与公益性,传播机制还是相对较为完善的,而在中国网络文明还不算健全的环境下,网络视频娱乐节目的发挥空间就相对较大,题材内容无限制。在这一方面上,其优势也变为一把双刃剑,自制节目内容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其负面影响,许多网络视频节目出现低俗化、媚俗化与浅薄化的现象,这也应该引起网络监管系统的注意,在网络视频节目发展的同时,加强监管,完善网络制度。

2.受众年轻化

随着网络媒介的日益发展对现实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受众从观看传统媒介电视的习惯,已经逐渐转向了不受观看时间限制、不受观看地点限制的网络视频平台上。

由于电视荧幕的传统性及传播方式的限制,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目前我国电视受众的年轻群体数量相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较少。根据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9月,我国网络视频网站的访问量年龄分布中,20—24、25—29、30—34占据前三的位置。目前网络视频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29岁,大约占所有网络视频用户的59%。2012年1月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其中20—29岁的人群占了其三分之一的比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络视频用户更趋于年轻化,而大部分娱乐节目类型的受众群体恰恰也就是年轻化的人群,这一点对于娱乐节目在网络视频网站的发展尤为重要,其优势逐渐体现出来,例如,优酷土豆作为综合性的视频网站,在内容上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所面向的用户相对的更加全面均衡,但其中较为的突出的是UGC为主的原创资源,更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网络视频自制娱乐节目的受众年轻化也促使网络视频自制节目向成熟化、体系化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技术与媒介接触时间相对较短,控制劫持还未成形,也促使着媒介规范理论的成熟。

3.生产精良化

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愈加的品牌化、成熟化,凭借大众传播在传播范围上的优势,我国视频网站自制娱乐节目的生产制作水平上也是愈发的成熟和精良,不乏强强联合以及国外引进的自制娱乐节目,开创了跨国传播的方式,拓展了全球传播的空间。

电视荧幕在生产娱乐节目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化,制作也不乏精良之品。但其在生产时要受到传播方式、传播特性以及传播制度等等的限制,为了平衡其优势及劣势,电视在生产娱乐节目时会做出“妥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制作水平。而相对的网络在自制娱乐节目上的自由度较大,许多视频网站在自己的主页面都开辟了属于旗下自制的网络视频娱乐节目区域或频道,例如,在乐视网就打造了属于其自己的“娱乐频道”,拥有“乐视制造”版块,打造了品牌栏目《乐视大牌党》、《明星另一面》、《音乐疯向标》、《韩流来了》、《电影黑板报》、《影视第一线》等,旨在希望不仅在网络娱乐圈形成乐视的娱乐品牌,更能与电视娱乐圈进行一搏。旅游节目也一直是拥有许多受众群体的娱乐节目形式,当下这种需要“花费大、策划良、制作精”的节目已经不再专属于各大卫视包括以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卫视”。《小姐爱旅行》原是台湾东风卫星电视台一档旅游节目,“爱奇艺”于2012年与其强强联合,重新包装出品打造了视频网站的高端旅行节目。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的旅游节目,它是以女性为主体,打造出最让女人向往的旅游:奢华写意,浪漫惊喜,梦幻之旅,都是其吸引受众的卖点。专题细分、话题新颖、内容时尚包括节目的包装都能体现出当下中国视频网站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精良化。

4.制作互动化

制作互动化这一点也是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最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具有一定的反馈机制,但是这种反馈机制一般具有滞后性——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直接的干预能力;同时电视传统大众传播单向性强——电视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选择和接触上具有被动性,缺少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网络有着“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一传播特点,传播是具有交互性,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个特性,传播对象的反馈较传统电视媒介更为及时,网站能针对播出的自制节目在每期节目的点击率以及互动平台的网友评论,做出及时调整形式、补充内容等,同时,这种受众以互动的形式参与制作的节目,传播对象拥有了一定的主导性,这一点上能够吸引并稳固一定的受众群体。

电视的互动性在与新媒体结合后虽然较过往有了提高,但是相较于网络这种传播上互动性强的特性上,我们不得不说电视的互动性仍旧是相对滞后的,这一点的区别带来的影响在节目制作与受众收视以及后期的传播效果上都能够体现出来。例如,浙江卫视2012年强势推出的备受好评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也是有互动环节的,由于节目形式以及播出方式的限定,这种互动就大打折扣了,参赛选手在歌曲演绎时电视屏幕下方会有微博的及时互动,可此时“互动”是新鲜的,而内容已经不新鲜了,在这一点上不利于节目根据受众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形成一定的制作弊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自制娱乐节目就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许多视频网站的自制节目都增加了线上互动的页面,例如在“爱奇艺”的《环球影讯》页面就增加了互动内容,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主要互动平台有环球影讯页面、贴吧;主要互动互动形式有投票类、关注类、PK类;主要互动内容有:1、就影片本身进行调查,2、结合线下观影活动进行调查,3、在贴吧做观影征集,活动内容链到环球影讯页面。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结合,真正利用到了视频网站在自制娱乐节目时的优势,在这种优势的助力下,中国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制作体系会更加完善。

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编码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网络发展的大环境和日益精进的技术手段决定着目前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的发展价值。视频行业的竞争也从以往的流量竞争、版权竞争、融资竞争,开始进入到了以内容为王的全新良性竞争领域——“后视频时代”的竞争,对技术支持、概念呈现的要求门槛更高,也会必然地出现优胜劣汰,但仍会有强势的视频网站以破竹之势锐不可当。作为受众是欢迎这样的良性竞争的,网站自制的视频娱乐节目将会如电视节目一样在前进中不断完善,同时由于其优势决定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必定会更多元化发展,从而给受众以全新的观映体验;作为业内也是欢迎这样的发展趋势,丰富了中国网络市场的同时促使娱乐化范围的延展、全新概念的提出,这些无疑都彰显着中国在电视以及网络行业上蒸蒸日上的态势。所以作为网络娱乐先行者——中国网络自制视频娱乐节目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关注热点,为中国网络视频的娱乐化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 威廉·波特(WilliamE.Porter);播学概论(第2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徐华林,张建平;谈中国网络视频网站发展现状与趋势[J]衡水学院学报 2008.08.20

4.翟光勇;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态势与发展战略研究[J]学术界,2011.04.15

5.苏静怡;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趋势及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15

6.聂艳梅; 程洁;中国网络视频贴片广告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腾讯、新浪、网易、搜狐、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我乐网等8大网站的调查分析[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1.08.10

7.尚婧;网络视频:当代影像传播格局的撼动者[J]今传媒,2009.01.05

8.李晋林;对网络视频传播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8.09.15

参考网站

1. 爱奇艺 http:///

2. 优 酷 http:///

3. 土 豆 http:///

4. 乐视网 http:///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12

“美”,除了外在的表现形式外更讲究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内在美通常是指人性的美,一切艺术设计都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透过人性的美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文化精神是现代美学发展的整体趋势。美学趋势越贴近人性,越符合新的理性艺术文化精神,跨时空的应用范围随之也会越大。

广告作为反映美学趋势变化的物质形态,其观念、创意、思维模式、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会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庆广告作为广告行业中一支新崛起的新军,具有特殊的广告受众和社会影响力。人们的审美趋势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婚庆广告中有所体现,并以新的形式和姿态影响到婚庆广告的整体发展。

2、婚庆广告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末开始,以婚庆服务为龙头的婚庆行业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规范、健康的发展趋势。婚庆广告行业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份子,伴随婚庆公司和婚纱影楼的发展而产生。当前,正值80后新人结婚高峰期,婚庆公司行业的兴旺,使婚庆广告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

婚庆广告是一种以结婚新人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婚庆公司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使受众开始主动接受婚庆服务。婚庆广告的价格低廉、传播范围广泛和受众接受能力是婚庆公司选择广告的重要原因,而传播范围广泛和受众接受能力的体现是在婚庆广告的审美性中产生的,“美”的婚庆广告,自然能吸引受众眼球。

相对早期出现的形式单调、色彩喜庆的婚庆广告,现代婚庆广告往往为多样化的系列广告,除婚庆广告的基本图形格式、创意思维、色彩这些诸如美学形式上的改变外,系列广告的媒介传播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婚庆广告的传播媒介方式主要有报纸、杂志、电视、户外广告和网络广告等,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形式将婚庆广告植入人们的视觉和思维意识。婚庆广告在观念上已由简单的服务向重视婚礼文化策划的方向转变,日渐呈现出个性与多样、怀旧与时尚、注重情感和浪漫的形式,并且在艺术文化层面上和审美诉求中体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3、现代审美观念对婚庆广告的影响

“广告制胜的灵魂在于优秀的艺术文化审美观念”,审美观念也终将以广告传播形式体现出来。现代美学趋势和审美观念关系着婚庆广告主题和观念的提出、媒介的选择、制作的技巧和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婚庆广告拥有特殊的受众群体,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和趋势上迎合广告受众的审美情趣,抓住年轻新人追求时尚、唯美、浪漫的心态,融入新的艺术文化精神,突出婚庆的人性化服务,新人才有可能接受婚庆广告信息。

3.1 婚庆广告创意的美学化

近年来,由婚庆广告的创意和观念上不难发现,人们日渐推崇的人性化服务设计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年轻结婚新人更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婚庆广告直接反映出了美学发展的趋势。婚庆广告通过人性化的审美观念传递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传递着婚庆服务的人文关怀、档次和内容,反映出结婚新人对婚礼文化的重视。

3.2 婚庆广告形式的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商品文化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审美观念上形成的新要求促使广告形式日益丰富,多种形式的广告使人赏心悦目,吸引受众,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审美性质,婚庆广告已成为传递婚庆经济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婚庆广告,让人以感觉的方式去体验婚庆品牌的文化、价值和态度。

最初投放在报纸、杂志上的婚庆广告,投放形式单一,使人们产生了视觉审美疲劳,进而难以体现婚 庆服务高雅、艺术性和人性化。新的美学趋势使婚庆广告形式呈多样化发展,静态婚庆广告在创意、图形格式和艺术风格品味上的提升突出了人性和艺术文化尤其是婚礼文化的重要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更多交互式和体验式的人性化空间,动态婚庆广告形式将婚庆行业的人性化服务和艺术文化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3 婚庆广告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对人性化的美和艺术文化精神的追求是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而婚庆广告是与婚庆服务促销有关的美学艺术作品,婚庆广告需要有审美的艺术文化价值才能更好的发挥在婚庆行业中的传播作用。婚庆广告作为一种设计艺术品,这是由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新时代美学趋势下我们追求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和人文化,但也需要遵循广告创作的科学性原则,把握好新的美学趋势下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艺术性是婚庆广告的重心,但同时也存在于婚庆广告的商业性中,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婚庆广告以商业行为和艺术设计创造双重身份出现,一方面,在体验消费,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婚庆广告应体现出人文关怀和艺术文化性,另一方面,婚庆广告的发展还必须从长久考虑,注重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性。作为具有特殊受众的婚庆广告,我们更需看重它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影视制作发展趋势篇13

一、国内影视行业基本现状

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业内惯例,本文从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剧三个维度来衡量影视行业的市场规模。整体来看,影视行业近年来呈现出从千亿级别向数千亿级别规模迈进的趋势。一是电影票房收入迈入“450”时代,单片票房记录不断刷新。自2001年《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发行放映改革全面展开,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296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票房总额累计达37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预计2015年全年内地电影票房市场有望突破450亿元,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中高速的增长,2020年电影市场预计将达到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80亿元),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与不断扩大的电影总票房相适应,单片高票房记录被不断刷新,今年七月份《煎饼侠》、《捉妖记》等以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受到市场追捧,创下了单周票房1.77亿的电影史上最高纪录。三是网剧迎来爆发式增长,话题剧层出不穷。近年来,网络剧以其方便、快捷、可互动的特点,广受年轻网民亲睐,发展迅速。如《盗墓笔记》登录爱奇艺平台后,观看剧次已达10亿级别,引发正版剧付费热潮。同时,除了专门制作的网络剧,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与电视台同步播放电视剧,也可以取得一石二鸟的收获。如在湖南卫视播出以来收视率超越其它众多黄金强档的电视剧《花千骨》,截至10月在相应视频网站上也同样获得150亿次的超高点击播放量。2014年网剧市场规模约15亿元,预计2017年网剧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

二、影视行业发展趋势

(一)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受益于国民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社会消费结构逐步向教育、科技、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影视文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从历史数据来看,影视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在经济低迷的时期仍能体现出较强的抗衰退性特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影视文化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与逆势而上的逆周期特点,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行业发展进入历史性机遇期

国家政策持续利好。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颁布关于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性文件、行业法规及财税实施细则,整体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互联网助推行业发展。互联网+为影视文化行业注入新的动力,提供了包括:热门IP、线上销售、股权众筹、BAT、网剧平台等全新的发展方向,全行业正在加速向互联网渠道迁移。资本追逐热情高涨。2014年是影视文化产业并购的井喷年,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投资热情延续到2015年,截止2015年6月末,影视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5起,涉及金额约250亿元。

(三)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电影制作及电影发行领域长期存在格局分散,单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2013年,电视剧内容制作公司TOP10占据市场规模整体的47.7%,占据制作集数的15.67%。进入2014年之后,伴随着电视剧市场作品数目的收缩和渠道对视频内容的投资收益比考量的提升,市场的集中度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全年,前8大制作商的制作集数占到整体的11.20%,较2013年提升7.2%,但整体仍较为分散。随着行业内并购热潮的持续升温,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80%以上的资源会掌握在10%的影视企业中。目前如华谊兄弟、上海文广、华录百纳、光线传媒等行业龙头已初具规模。

(四)跨界延伸和互联网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IP多元衍生趋势下,影视企业纷纷拓展业务布局,向游戏、文学、动漫等领域延伸,从单一化的影视制作公司转向为打造多元化影视传媒集团。2014年,以跨界延伸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并购案达到159起,涉及资金达到1000亿元。

三、影视行业风险特征

(一)监管风险格外显著

目前,国家对具有意识形态特殊属性的影视行业的监管较为严格,电视剧市场未完全市场化,仍受政府调控和管制。2015年电视剧市场由于受到“一剧两星”政策影响,投放量整体下滑。某新三板挂牌影视公司原计划发行的两部抗日剧受到广电总局整治过度娱乐化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影响,被迫推迟发行,造成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为零。这就要求企业实际控制人有较强把握题材的能力,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

(二)产品投产后现金流不稳定

单个影视作品周期较长,从启动投资到拍摄到实现销售收入并回笼资金往往需要1.5年以上的周期,且普遍存在跨期现象。在影视作品摄制和发行过程中,资金持续流出直至发行结束,而影视作品发行结束后资金的回笼往往在某几个时点发生,呈明显的间歇性。如果个别剧目未能按原定计划发行,则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现金流的紧张。

(三)风险缓释措施缺乏

影视行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以创意、剧本、渠道、知识产权为其核心竞争力和主要资产。上述特征决定了影视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且资产主要体现为存货及应收账款(平均占比超过60%),因此无法提供房产或其他资产作为抵质押物。存货主要为影视剧、在制剧目以及剧本,其变现渠道单一,评估价值难以把握,作为风险缓释手段效力偏弱。应收账款相对质量较好,但又由于下游电视台处于强势地位,不愿配合操作而无法实现应收账款的封闭管理,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应收账款质押对风险的缓释程度。

(四)行业竞争激烈

影视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一是市场参与数量众多,供给面存在严重的相对过剩。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6000家,每年制作的电影电视剧超过一万集(部),但真正能够实现电视台播出或院线上映的不足8000集(部),播出率仅为54%;二是盈利能力分化日趋严重,马太效应显著。高成本、高投资的“砸钱”行为,导致了“赢者通吃”的局面,在目前中国从事电视剧制作的机构中,能够实现盈利的仅有三分之一;三是市场集中度低,议价能力弱。以电影产业为例,2014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电影制片机构市场占比合计为30%,其中占比最大的中影占比仅为4%,市场集中度极低,而同期发行市场上,仅排名前两位的发行公司中影和华夏市场的占比就达到了55%。这种上下游集中度的极大不一致,使得制作企业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极大地削弱了影视作品本身的议价能力。

四、影视行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

从影视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风险特征来看,风险控制要从优选客户入手,之后再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全流程管控弥补担保方式不足。具体思路如下:

(一)关注盈利能力

借助政府平台,掌握企业历年盈利能力情况,以此实现对客户的第一次筛选。

(二)持续跟踪管理

对于通过第一轮筛选进入目标客户名单的企业,进行为期1年到2年的跟踪管理。

(三)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

要求企业质押应收账款并在授信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控制企业现金流及交易流,把握实质风险。

(四)依据企业需求定制授信方案

依据企业实际需求不同可以将产品细分为影视制作贷款、并购贷款、项目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等,满足企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五、商业银行影视行业授信风控模式建议

根据影视行业特点,建议对客户采取“锁定范围、名单准入、分类管理、注重现金流量、深化行业龙头”的风险控制模式。

(一)采取“试点式”区域选择策略

无论是关注盈利能力、持续跟踪管理还是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都必须以充分了解行业,充分了解企业为前提,因此在区域选择上,不宜大范围推广,建议首先要借重区位优势,以影视行业集聚区为试点开展授信业务,例如率先在大部分影视企业总部云集的北京、上海以及产业链完善,云集全国90%以上影视企业的横店地区试点开展业务。

(二)实行“名单制”管理模式

依据企业历年获得的纳税返还规模制定基本准入标准,原则上准入上年纳税额超500万元客户,重点支持处于上市关键阶段的企业。在准入基础上,再按企业规模、过往作品、或有负债、实际控制人四个维度对客户分类,并提出差异化的授信支持意见和业务合作方案,最终形成目标客户名单。

(三)尝试以非标准化应收账款质押作为风险监控手段

影视制作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影视剧播放权销售收入。其下游通常为省级卫视等优质企业,普遍信用良好,付款实力有保障,但普遍谈判地位较高,配合度较低,配合企业依照商业银行现有标准应收账款质押流程操作几乎无法实现。商业银行可考虑在充分判断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和把握实质风险基础上,通过接受非标准化操作的应收账款质押+约定以指定银行账户为唯一回款账户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控。

(四)形成以“关注盈利能力+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的全流程管控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的的审批模式

以“关注盈利能力+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为风险控制核心手段,根据历史盈利情况筛选客户,采用现金流+交易流监控控制掌握企业经营动向,在传统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上以非标准化应收账款融资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影视文化专项资金奖励返还作为补充还款来源,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影视文化行业金融服务的发展。

(五)试水“商行+投行”“、表内+表外”综合融资服务模式

基于在增发、并购过程中存在“融资”“融智”需求的已上市影视企业,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并购贷款、并购基金、定增基金、员工持股计划等多元化产品,充分发挥表内资金及理财资金募集优势,通过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合作,搭建基金架构,为已上市影视公司资本运作提供结构设计、融资支持等专业化服务,提高重点客户的产品覆盖率。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综合性融资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加深对客户整体情况的了解,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作者:郑胤冠 单位:中信银行杭州分行风险管理部

参考文献:

[1]郦彬,孔令超,朱俊春.国信证券新兴消费业研究系列之二:影视消费业,看似成长,实为周期[R].2015(0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