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论文实用13篇

中国大学生论文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

(二)传统美德观念淡化儒家思想将德行列于首位,强调仁爱、克己复礼,在人与人相处时也要注意美德,以“恭、宽、信、敏、惠”指导着人们处理人际关系

。然而,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美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比较多,存在着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缺少最基本的公德意识,在教室、校园内随便扔垃圾。在人际关系道德方面,与同学相处时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与老师、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猜疑,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一方面,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维活跃、易受影响的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尚不太稳定,在人生价值观方面更容易受物质利益的影响,有的甚至片面地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利益关系,造成一些学生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或多或少地持有“具有一技之长更好就业”的心理,在这种功利驱使下,学校更加关注的是专业建设、学生就业、师资科研,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是为了人文知识而开设,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失去了人文社科教育的灵魂。这种实用型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

二、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以中国梦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感召,离不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正是渊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增强着文化自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若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树立、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梦”的实现难免后继无人。然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资源。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借力“中国梦”大力推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讲述好历代中国文化资源,儒家思想的积极、道家思想的淡定、诗意的唐诗宋词、精湛的文学艺术……激起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增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坚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和信心。

(二)以中国梦培养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品质的正能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正如所述,“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更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是要注重学习先进的理论,增强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二是要注重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正能量。传统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理想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毅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培养大学生求实、务实、进取的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三)以中国梦引领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以中国梦引领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就治教育新载体的重要功能,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及时性和民主性等特点,积极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积极广泛地利用校园网站、网络博客、微博、手机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手段,不断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丰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舆论氛围,并且通过一定范围的师生交流互动,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让学生爱听爱看、产生思想共鸣。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2

           

我国化学领域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力口。2009年中国化学科学领域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件数已经超过曰本和美国(见图5)。

我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升,2009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化工产品大国(图6)。

中国化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化学领域顶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专利申请有了较快增长,在国际化学界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化学的发展与具有传统研究优势的欧美和曰本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国际顶尖科学家还很少;研究队伍在化学的各个分支研究方向结构不甚合理;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缺乏化工产业的核心技术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缺乏引领作用等。因此,充分的认识目前我国化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维护我国化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化学学科发展的战略

一是要保持已有优势,发展新的特色领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以化学合成及理论为核心,以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发展定向、高效、低耗、绿色的化学合成、能量和物质转换体系及相关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思想和方法向原理器件设计和制备技术的转化,强化探索和创新意识,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与协调发展,加快化学科学的全面发展。

二是要鼓励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提出,鼓励变革性研究项目,对重大基础问题科学研究应给予持续性的支持,使我国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些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使我国在化学科学的若干领域的研究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且在一些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

三是要在化学科学的前沿和新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学科学的前沿及其新兴领域,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科学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争取在揭示分子及其组装体的可控合成、设计规律、性质与微观结构的本质关系,在高性能、不同凝聚态结构化学材料体系的制备、表征、理论模拟和计算方法,在高效能源和物质转化催化剂的设计和机理,在关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药物设计和合成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四是要加强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生长点,有重点地发展一些新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瞄准化学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布局与结构,注重和加强化学科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推动学科建设,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赋予化学科学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前瞻性地重点部署和发展一些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例如:能源、环保、生物、催化等),组织学科交叉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3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

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

1.2.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要求公民奉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在当代社会大力弘扬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其实一直都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俭节则吕,淫佚则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也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要求以和谐为主导思想。

1.2.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量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孑l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诗句素材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1.3.1崇古守旧崇古守旧表现在人的思想上温顺保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这是中国人比较显著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缺陷所在。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好古、崇古的习惯,厚古薄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影响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

1.3.2纲常礼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三纲五常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等都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种封建的纲常礼教在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1.3.3重情轻理重情轻理是“天人合一”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因此,中国人不需要发展精确的思维去了解、认知自然,并令自然为己所用。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则造就了中国重情轻理、缺乏科学理性的局面。中国人由于缺乏抽象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相应的也就缺乏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精神,更多的中国人看重的是对人生大智慧的领悟,却缺乏对细微事物的彻底了解,对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这反映在人格特征上就是笼统无知和情绪化。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我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致使部分国人出现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现阶段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责任义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艰苦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在面对成功时能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2.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崇古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压抑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看待问题不要走极端,执其中而求其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没有个性特征,无创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张扬、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左。

2.2.2不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伦理政治型文化,道德价值具有至上性,而且传统伦理反映的都是一种义务观念,而忽视了人的权利,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观念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重视做人、人际关系,是将人放在传统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固然有利于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意识,但却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从而对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2.2.3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息争,固然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但由于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无疑。“无欲无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育。

3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大,能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这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使其作用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4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从根本属性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德型的文化,由于对道德更加重视,使得传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①这些资源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拥有大孝大爱、自强不息等美德,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 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其特殊内涵规定了它多样的表现形式。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个人的德性修养。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慎”③就是对这一特征的真实写照。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德性修养理论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就了如范仲淹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包容汇通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同时也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者得以长期并存,恰恰反映了这一包容汇通的精神。其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先哲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随着历史的发展,“天人和谐”的人生处世的理想目标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四,中国传统文化还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以人为尊”的这一想法。正是在这一想法的熏陶下,从古至今的统治思想也都是以谋求人民的生活安定作为基本的统治思想。其五,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在中国古典的传统观念中,中庸之道一直作为儒家最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适度的态度和行为成为人们的共识,减少了过激行为的出现,使中国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

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不可避免的两重性。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彰显了不可替代的优势部分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天命”的消极思想弱化了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阻碍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推陈出新,取精用弘。

2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状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大学生群体逐渐呈现出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局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不高。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延续性和生命力,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对上海市三所大学 9 个班级进行的题为“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成长”的调研报告中,仅有 4.8%的大学生阅读过多遍四大名著,9.0%的大学生阅读过一半,而只阅读过一两本的大学生占到了 70.1%,从未读过的人也高达 16.2%。④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容乐观。第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度不高。传统“是指过去的某一时间范围,是由过去的物质条件和制度、过去的社会心理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决定的”。⑤随着国际文化的跨区域交流,新思想与传统思想、东方与西方文化冲突给大学生也带来了深刻影响。河南省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的看法你怎么认为?”调查显示,58%的90后大学生认为这种说法已经不切实际,已经过时或者无所谓。⑥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人的看法,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过时了或者是无所谓了。这说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弱化了。很多大学生考虑更多的是社会现实,在面对国家和自身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趋向于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观念。⑦由此可以看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弱化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学生的行为上表现程度不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思想和文化上的,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上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但是,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权利轻责任,重物质轻精神,重等价交换轻付出,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等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高校应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环境、建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和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建构中国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模式。

首先,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上充分重视 教育的环境因素,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个体道德品质培养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道德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精心组织学生参加重大节庆、参观学习、倡导文明风尚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亲身体验,认真思考,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其次,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网站。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加强传统文化的网络阵地建设是拓宽传统文化宣传渠道的有效方法。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网站,以图文并茂和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使学生感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魅力。同时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比赛等,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再次,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⑧可见,一支合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使自己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以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在大学生课程中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明史以及其中的精神、内容和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传授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民族自豪、大孝博爱等传统文化精神,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校园特色相结合的部分,通过历史人物、故事、经典语言等深化对校训、校史、学校特色等的阐释;另一方面,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雕像、石碑、路和建筑的命名等校园环境建设中,营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此外,要鼓励建立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例如汉学社、炎黄民俗协会等,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岁月洗涤而经久不衰,延绵不断的根本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精神并帮助他们达到较高的人格境界,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的有力途径,高校应常抓不懈。

基金项目: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2012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课题编号:Y2012258 98)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③ 黄式三(清)撰,张涅,韩岚点校.论语后案[M].凤凰出版社,2008:249.

④ 黄洪基.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报告.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5

2014年初,一部《来自星星的你》火边大江南北,随后《继承者》《匹诺曹》《未生》等多部韩剧持续火爆于网络之间。不同于以往单纯以韩剧作为韩流文化媒介,此次伴随韩剧火热的同时,韩国综艺节目也开始大肆进军中国市场,《Running Man》《爸爸去哪儿》等韩国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纷纷以合作开发、版权购买等形式进军中国市场,打开电视机,播放的综艺节目大多都是从韩国引进的。再加之以少女时代、super junior、EXO等为代表的韩国偶像歌手,沉寂几年的韩流文化正以多元化形式开展新的一轮文化传播。为了了解新时期韩流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围内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发放的对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生。总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8份,有效问卷258份。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为:理工科197人,非理工科61人;在总人数中,男生167人,占总人数的64.73%,女生为91人,占总人数的35.27%。

一、韩流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现状

韩流一词最早由中国媒体提出,后被韩国媒体及学术界广泛使用[1]从目前国内对韩流的研究来看,专家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广义韩流,泛指各领域内所涉及的韩国元素,包括韩国服饰、饮食、娱乐、体育、工业等。二是狭义韩流,指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性事物在中国的影响。早期韩流文化立足韩国本土,以中、日为主要市场,现阶段韩流文化在巩固中国、日本市场的基础上,拓展东南亚、中亚受众,并积极开发欧洲、美洲市场。

从统计结果看,对“韩流”文化毫无关注的人数只占23.26%,接近8成的同学在平时中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关注“韩流”文化。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韩流”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影响力。以独特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改变以前被动倾听的模式,以兴趣为吸引,使其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

具体到男女生的数据差异上,女生群体中平时关心甚至非常关心的百分比分别为16.48%和21.98%明显高于男生的8.98%和3.59%,这说明在对“韩流”文化的关注人群中,女生是中坚力量。结合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可以在对女生的教育与引导过程中注意合理利用“韩流”文化。

在对待“韩流”文化的态度中,女生的对“韩流”文化的包容度也明显高于男生,完全反感并觉得“韩流”文化肤浅无聊的女生不足一成,而男生则超过四分之一。此部分数据反映,虽然“韩流”文化整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关注,但是还是存在部分同学持排斥心理,所以在有效利用“韩流”文化进行中国特色思政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因材施教,切不可一种教育无差别强制使用。

问卷结果显示,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有63.95%的同学认为“韩流”文化给自己或者朋友的生活带了影响,从以上数据来看,“韩流”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合理引导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势在必行。

提到“韩流”文化,大学生第一印象中韩国偶像明星音乐(41.86%)、电视剧电影(33.72%)、综艺节目(10.47%)等娱乐产业占比合计达到86.05%,这说明目前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韩国的娱乐文化产业来了解韩国文化。尤其近年来的韩剧、韩综等进口作品在大学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该组数据反映了目前大学生了解韩流文化的局域性与片面性。

近8成的大学生认同“韩流”是发展韩国文化的一种形式,而事实上,韩国政府也曾经正式提出过“文化立国”这一思想,并大力扶持其文化商品外输。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韩流”文化对我国文化产业有着极大的冲击,同时也有37.21%的同学认为“韩流”文化外输只是一种正常的文化输出与文化交流,不足10%的同学认为“韩流”文化能丰富我国文化产业,另外还有3.49%的同学认为“韩流”文化对我国文化没有任何影响。

二、韩流文化为何可以在中国盛行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韩流”偶像的吸引力是大学生关注“韩流”的最大原因占到63.18%,接下来的原因依次为有人盲目跟风(49.61%)、“韩流”文化产品自身的高品质、创新性(37.6%)、宣传到位(35.27%)、全球化发展趋势(26.36%)、韩国政府“文化立国”政策支持(23.64%)、中韩文化同宗同源(20.16%)、其他(5.43%)。

(一)同宗同源的东亚文化

中韩两国之间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历史上,韩国与日本相同,深受汉文化尤其唐朝时期的影响,1446年世宗大王发明训民正音前韩国也一直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韩国将端午节申请成为其民族文化遗产,过春节等等行为也都表现了两国在民俗、礼仪、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正因为两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两国民众在思想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很相近,使得中国民众相比于欧美文化更容易接受韩流文化。这也为韩流文化在中国大肆盛行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韩国政府“文化立国”提供制度保障

1993年韩国政府制定了“文化商品”策略,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制造业受创的大背景下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思想,将文化产业作为其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先后出善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发展五年规划》等法律法规,除制度政策外,在组织机构、资金物资、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文化产业巨大的支持。正是得益于政府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韩国国内各大电视台、经济公司良性竞争,百花齐放,人才辈出。对外积极鼓励产业输出,韩国政府2013年投入50亿美元支持流行文化产品出口,并计划至2017年将出口投入翻一番。目前韩国政府在文化传媒方面的预算约为5.3万亿韩元,占政府支出的1.4%。大力扶持造就了丰厚回报,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韩国也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三)韩流文化产品自身的高品质

据调查结果显示,44.8%的大学生观看韩国影视剧是因为剧情角色吸引人和超现实的烂漫纯情;42.7%的大学生喜欢看青春偶像剧。韩国影视剧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层层把关,演员以帅哥、美女为主,用美好的画面吸引目光。编剧多数以当下社会热点为剧情,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以《未生》为例,通过描写韩国社会底层普通白领职员的职场生活,在取得破纪录的收视同时推动了韩国社会对职场冷暴力的反思,推动了韩国底层员工的维权行动。韩剧以其自身的亲民性、美好性、社会性吸引大量青少年的关注。而且不同于国内影视剧制作,韩剧的剧本是边拍摄边推进,编剧可以随时根据社会风向、民众反馈来改变剧中人物命运。使得普通民众拥有了一种代入感,成为影视剧主人公。大众自然更愿意接受此类作品。

(四)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韩两国文化也在融入全球文化的进程中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运作及其产品具有高位优势。使得韩流文化可以按照流行文化由高到低传播的规律进入中国。

三、韩流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关注“韩流”文化主要起因还是喜欢韩国影视剧、综艺节目以及艺人明星。关注“韩流”文化的原因问卷显示39.92%为喜欢韩国影视剧、综艺节目;33.33%为欣赏某位明星艺人;10.47%为喜欢韩国制造产品;10.47%为喜欢韩国文化;5.81%为其他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获取“韩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为互联网(77.13%)、朋友交流(40.31%)、电视报道(32.17%)、报纸杂志(15.5%)。

(一)“韩流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韩流文化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1.拓展国际视野

通过韩国音乐、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韩流文化可以了解韩国文化,拓展国际视野。不断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宽度与广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的学习韩流文化中对自身有益的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

2.尊师重道,长幼有序回归礼仪之邦

韩流文化不少作品中都展示了韩国社会长幼有序,尊师重道的社会规则,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要求。满足大学生自尊要求的同时也帮助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3.了解“韩流”信息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获取方法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韩流”资讯的最主要方法是通过互联网(77.13%),而互联网作为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主阵地,大学生以“韩流”为吸引,在此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网络获取信息,并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4.偶像的激励作用

在开始关注“韩流”文化的原因的调查中,33.33%的同学开始关注“韩流”的原因是欣赏喜欢某位明星艺人,而韩国偶像大部分成名过程都是经历严格的练习生生涯,然后经过百里挑一的选拔最终出道。以偶像组合2AM成员赵权为例,在经历了8年的练习生生涯后才正式出道,在漫长的准备阶段内,留下过无数的泪水和汗水最终才换来现在的偶像光环,在无数的偶像出道历程中,偶像们的坚韧、努力、勤奋为大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励大学生坚持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韩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韩流”文化在大量出口过程中,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商,为了其自身利益,难免会在其产品中增加娱乐性以吸引大众目光,而在此过程中世俗性与功利性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韩流”文化给当代大学生原有的生活方式带了新的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现阶段网络传媒技术的控制薄弱性以及低门槛性,使得很多人都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方式随意传播“韩流”文化,这其中不乏很多不良作品,深刻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与思想。很多大学生盲目跟随韩国流行趋势,大量购买韩国服饰、化妆品甚至整容,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2.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

“韩流”文化尤其韩剧等艺术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视觉艺术,演员艺人通过化妆整容追求完美的面孔,服装道具通过大手笔的投入追求富贵华丽。大学生受此影响,刻意的追求外在的美丽形象,而忽视了内涵修养的提高,造成审美低俗化、视觉化、片面化。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与发展。

3.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观与成功观

“韩流”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有着其固有的世俗性和功利性文化特质。在时下流行传播的韩剧中,主人公无不以金钱、权利、地位等作为成功标志,如热播剧《继承者》中主演全部以财阀家庭作为故事背景。渲染金钱作为一种社会地位标志。这种不正确的成功观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大学生极力推崇金钱与权力,在大学生择业时大学生更多的将金钱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个人最求目标和成功标志。

4.民族文化危机

“韩流”文化凭借其独特的形式将韩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呼应完美融合的呈现出来,用当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青年来说,相比传统的教条主义宣传,这种新奇的包含了部分中华文化的异乡文化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对比之下,对于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能愈发的失去兴趣。

四、高校如何应对“韩流”文化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

1.对于积极影响,高校应主动采纳,积极借鉴“韩流”文化在大学生中取得成功的原因,丰富以多元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吸纳“韩流”文化中的精髓与优点,对比两国文化,探寻两国文化差异性,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借鉴”韩流“文化融合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的方式,我们应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之中。

联系实际工作中,举例说明:青年大学生崇拜偶像,明星光环,那可以顺水推舟,利用年级会或者主题教育活动,以某偶像说开,分析其背后深层次故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韩国男子偶像组合2AM队长赵权,该组合在女大学生中拥有大量拥趸,思政教育工作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偶像作用首先吸引学生关注,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偶像背后的故事,为了脱离贫穷而追求歌手梦,孤身一人以练习生的身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学习,在其他练习生因疲惫与茫然而放弃梦想时,他心无旁骛的努力着,只为心中的理想,只为成为父母的依靠。引导学生在崇拜偶像之外学习偶像身上的自立自强,不断进取品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刻苦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2.对于消极影响,高校应正确引导,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端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大学生接触”韩流“文化初期阶段及时干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大学生所关注的”韩流“文化,寻求韩国类校园社团、韩资就业单位作为平台,像大学生展示真正全面的韩国文化,有效避免大学生自己偏面曲解”韩流“文化。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客观理性看待两国文化差异,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同时要不断完善与改进传统文化宣传方式,使其在与外来文化竞争中保持生命力。

”韩流“文化作为韩国文化产业的一种输出形式,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所以高校在对待”韩流“文化时不可全盘否定一味抹杀,也不可全盘肯定一味接受,高校要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合理吸收,恰当引导,促使韩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多元文化并存,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与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郝会娟.韩国对中东的“韩流”外交[J].新财经(理论版),2013(6).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广泛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认知途径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变革,对中国当下的文化传播与知识接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昔日作为主导的精英文化正日益边缘化,潮流时尚与大众文化正渐趋主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与热捧。同样,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传播与交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影响了大众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学生心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当然,毋须赘言的是,这些发展和变化也正影响着当下高校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取向就越来越朝实用性、功利性方面发展。众所周知,在大学生眼里,相对于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来说,高校的文学等人文学科一般被视为是一个不能立即见诸效用、取得经济效益的学科门类。学习人文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前景上不被看好,人文学科甚至被一部分人看作是“无用之用”的学科。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在不断地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压缩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以此来应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高校人文学科的教学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这是不言而喻的。就高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地位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门学科是一门显学,非常地受重视;而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市场效益,人们的价值取向亦受此影响,就高校的课程教学来说,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正日渐式微,文学专业渐趋边缘化。这些现象,令人困惑,让人深思。文学的价值真的隐退了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真的和当下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冲突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到底又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这都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当前的大学校园,就会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价值取向上日益功利化,道德意识淡薄,人文涵养贫乏,阅读能力欠缺,文学素质欠佳。如: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混乱,为了一己私欲而做出道德败坏之举的事情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不少大学生的阅读水平较差,就连中文系也有学生反映看不懂鲁迅的《阿Q正传》;部分大学生文字功底差,文学水平低,甚至中文系有的同学连最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具备,交给老师的请假条存在格式错误、语句不通、措词歧义等问题。这些不良现象,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警醒的,需要我们对当前的大学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反思。而作为大学里正渐受冷落的文学教学,特别是最切近时下生活、最容易被理解接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对这些现象却有一定的纠偏与改善作用。文学的熏陶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现当代文学作品里倡导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取向对时下的大学生能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对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挖掘是有积极影响的。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了解历史与认识现实的作用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确如此,在某种程度说,文学是对现实的某种反映与折射。毋庸置疑的是,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都会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作家们的创作既有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演绎,又有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描写与表达,还有对思想观念的诠释、日常生活的反映与对人生经历的思索和探寻……。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文学创作的“载道”观影响深远,中国作家一直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与工具性价值。正是因为这一文学传统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所遭遇的特殊境遇,就使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呈现了一大特色,那就是作家们的文学书写充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对现实现状的思考探求、对时代社会的及时反映等。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既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奋斗史,又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有理由说,作家们的创作是对其所处时代的书写和对当时的现实现象的阐释与思考,他们的创作就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所做的艺术虚构与书写想象,巴金在谈到《寒夜》的创作时,就这样说过:“作品中的几个小人物是虚构的,可是背景、事情等等却十分真实。”[1]P1这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文学是为存在作证。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曾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里,他认为文学的变化是与社会风俗、政治兴衰、现实生活有联系的,也就指证了文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所呈现的社会变化变迁与变革发展亦是如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参与了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的叙述与表达,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与内涵。中国现当文学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自1917年以来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人文风俗和国家民族所经历的变化变革等内容,写出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所经历的思想变迁、生活变化和认识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与宽广的社会内容:20年代的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现实问题和不良现象进行了反映;30年代的左翼文学对中国当时的革命现实、民族危难进行了及时的描写,人文主义文学表达了对人文理想的诉求;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呈现了特定时代政治政权的区域性质与民族文化的语境特色;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文学对中国特定时期的政治现象与历史境遇进行了叙述;新时期以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就对历史与政治进行了反思、对当下现实变革与社会发展进行了反映,而随后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历史小说、先锋小说、女性写作等写作现象与创作潮流都与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关联性。大学者王国维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这可谓是对中国文学特色所做的一个恰切、鲜活的注脚。因此,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形象地了解中国近百年以来的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如:夏衍1936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中国女工的悲惨生活,通过对该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剥削与压榨;从茅盾的《子夜》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帝国主义经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压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读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能让学生们形象地了解当时发生在农村的斗争……。因此,我们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形象地认识中国现实。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与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想态度,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2]P6早在“五四”时期,当时的有识之士就大力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解放与社会革新,唤醒了长久沉睡的生命意识,重新发现、阐发了“人”的内涵,开始尊重个人,承认个性主义,维护人格尊严,倡导价值信念与对人生观的指引。如: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里就猛烈抨击我国古代的“非人的文学”,明确提出了“灵肉一致”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思想;鲁迅在《伤逝》里探讨了当时个性解放与妇女解放的滞重,男女的自由平等之路还很漫长、曲折;卢新华的《伤痕》写出了被特定政治历史所扭曲的亲情与异化的人性……。由此可知,现当作家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表达了他们对人的关注、对存在的思考。

大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3]P76这表明,文学能给人以力量与慰藉,物质财富的存在是有时限性的,而精神财富则可以超越时空阈限而成为人类共享的永恒财富。在当下日渐功利化、欲望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更倍感精神空虚、内心孤寂。通过现当代文学教学,能指导学生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体悟,挖掘文本中潜隐的人文精神和信念内涵,来弘扬理性、维护尊严、唤醒良知、提升修养,以期来抵御市场化、物欲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指向。如:鲁迅在《狂人日记》、《祝福》等作品中,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郭沫若在《女神》里,对个性自由、自我解放进行了宣扬;铁凝在《午后的悬崖》里,表达了人性的省察与对自我生命的超越等。这些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里,都体现了某种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里最重要的内涵。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挣脱欲海、回归自我、心存达观、灵魂救赎等。

文学表现社会现实,呈示人类思想感情,传达出完善自我的意向性旨归。因此,我们说文学的德育功用就是通过艺术塑形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心灵,完善道德,提升品质,修炼涵养。通过文学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来感化丑陋,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修养身心。中国古代在《大学》里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从人的道德标准和精神追求方面来谈教育的,大学原本就应是坚守精神价值与思想对话的地方。法国思想家萨特认为,文学是诉诸心灵的东西,好的文学都有引人向善的“召唤”作用。在鲁迅的《一件小事》里,可以看到“人力车夫”的高尚品质;冰心在《超人》和《悟》等作品里宣扬“爱的哲学”,把抽象的情感带进了生命主体,使生命的关怀与博爱不再是理念,而是用爱的本真存在把人从罪与恶的沉沦中唤醒,用“爱”的生命伦理来面对一切,从而来化解矛盾、吁求人性、询唤良知,让人在追求真善美的诉求中获得生命的升华;沈从文的《边城》写出了湘西人的纯朴善良、重义轻利的美好品质和道德风尚……。大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与感染,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进行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将这种正面的道德意识化作他们的实际行动与理想追求。另外,当指导学生们读到罗淑在《阿牛》里对母子间温情撕裂的表达;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对金钱腐蚀后的变态与疯狂的揭露……,这些不良现象又会让大学生警醒和反思,有助于从正面价值准则上引导他们坚守理想、健全人格和完善道德。因此,通过教学指导大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给大学生以愉悦和享受,还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更有助于开阔视野、增强辨识能力,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与道德取向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这一教学价值逐步得到学界同行们的关注:“我们要提高各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读好的就是现代语言大师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大师们的艺术语言认识20世纪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唤起青年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并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获得美的体验,陶冶性情。”[4]P87-88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的影响

当前,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与综合型人才,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侧重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由于受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形势的影响,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和教学内容被大量的缩减。中国现当文学教学在新形势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由过去重视文学史知识的传授到如今注重文学体验与审美鉴赏,学生由以前对知识被动的接受到现在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变化,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现当代文学教学上的这一转变,改变了传统意义教学上的一言堂、满堂灌、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适应了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向应用型、素质型教育的转化。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所起的作用与意义已引起大家的重视。王卫平在《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一文中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5]P68阅读鉴赏是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让大学生对史实与现象有更亲切、更鲜活的理解和认知,以此获得个体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性体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揣摩故事情节的设置技巧与寻绎结构的安排方法等,从而达到学习写作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思考,然后搜集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来归纳整理出有自己见解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做富有个性的讲评,教师在一旁适时地做出点评与引导,让学生在写与说的训练中逐渐提升能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还要注意对课外教学的重视,在课外要加强对学生小论文写作的训练,教师要对小论出点评、分析,让学生在不断的写作锻炼中得到提高、不断取得进步。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使他们有机会充分锻炼能力,培养技能,开拓视野。

美国理论家韦勒克指出:“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它必须研究的不是文献,而是具有永远价值的文学作品”。韦勒克认为,文学有它自身独有的特色,那就是文学中的审美性和想象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才会有亲历的美的感悟与艺术的想象,才会感受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在一般人看来,高校中文系学生的特色和强项就是艺术审美能力,对语言文学的感悟与表达能力,而要达这样的要求和标准,大学生只有通过平时大量的、广博的阅读,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里遴选的作家作品可谓是每一时代颇具代表性的作家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既体现了时代内涵与风格特色,又代表了作家们所处时代的创作水准与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典型性及广阔的阐释空间。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有助于实现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积极作用的,也符合当下高校注重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目标相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能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完善人格,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许就是人文学科的“无用之大用”吧。因此,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对这一课程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便于更好的发挥该课程应有的教学功能与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巴金.谈《寒夜》[A].寒夜[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2]张全之.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

[3]王国维:文学与教育[A].王国维文学美学论文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6507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简介:徐鹏(198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

在英语学习中,动词加上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构成的短语动词被广泛应用于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这类动词语法结构固定,意义灵活,在英语中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词汇领域,但这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难点之一。难度主要在于作为由动词加小品词或介词构成的短语,其意义分为字面型和引申型,字面型的意义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推测,而引申意义短语动词由于小品词或介词的介入,导致意义上的变化,从而使学习者认知记忆方面的负担增加,使用时错误突出。

一、 相关研究与概念

(一)国外对短语动词的研究

Quirk等从结构主义视角,在多词动词(multi-word verb)的框架下分析了短语动词,对多词动词做了详尽的分类和阐述[1]150。Bolinger从语义方面考查短语动词,研究了有连接性的短语动词。且认为,是不是短语动词是由它的“度”来决定的[2]6。同时他也研究了小品词的语义特征,认为“小品词的核心意义蕴含了两层意义,一个是动作意义,另一个是结果意义” [2]85。 Lindner是第一个从认知角度分析短语动词的,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有up或out的短语动词上[3]。受到Lindner的影响,Morgan [4]也试图从更深层次的隐喻角度分析Linder的文章。但他们的研究均停留在认知层面。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一些学者运用语料库对短语动词进行了研究。Akkerman[5]用布朗语料库做出的研究揭示出最常用的动词加小品词搭配,以及动词后小品词的顺序如何决定短语动词的意义。就短语动词定义而言,《柯林斯短语动词词典》指出:动词和副词小品词或者介词小品词的组合称为短语动词[6]。《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认为:由一个动词后接副词小品词构成的多词动词称为短语动词,且该小品词含有核心方位意义,且常用于引申义[7]。学界一直以来对短语动词的界定持有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1) 动词和介词的组合是否应归为短语动词;2) 短语动词的词义是否必须为引申义,而非简单的词义叠加。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数据检索,试图最大限度了解含out短语动词使用情况,因而采用采用了Jack Richards et al 的最具有包容性的定义:既包含动词和介词的组合,词义也不局限于引申义[8]。

(二)国内外对含out短语动词的研究

作为短语动词构词常用的小品词out,其意义更加难以掌握,其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而国内外关于含小品词out构成的短语动词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已有研究主要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加以剖析,重心置于out的意象图示上。何学德,蒋橹[9]沿用Lindner对out的意向图示的分类,分析了带out的一系列动词短语。林芸,雷卿[10]也是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容器观,分析了out构成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徐丹[11]基于一定的语料基础,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将词频与语义联系起来得出相关性的结论,并阐明了各种out短语的语义分布上的特点。然而,对含out构成的短语动词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的研究几乎没有。

(三)中介语对比分析

中介语对比分析(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CIA)是“在可比情况下对本族语和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的对比与比较” [12]143。Granger把基于学习者语料库所进行的中介语分析称为中介语对比分析[13]。“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利用目标语和学习者两个语料库,除了从目标语语料库中获取典型的语言信息,通过对学习者语料库与目标语语料库的比较,能较系统地发现学习者中介语的非母语特性,即偏离,包括误用、多用、少用和回避等。”[14]228Biber[7]依据《朗文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料库》研究发现:最常见的短语动词搭配小品词依次为up,out,on,in,off,down。而笔者曾通过LOCNESS语料库检索,发现在所有的v.+particle 结构的短语动词当中,out构成的短语动词最为常见,位居第一。因此在中国大学生笔语中,v.+out结构的短语动词研究也不容忽视。

二、 研究设计

(一)本研究力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和本族语大学生议论文相比,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含out的短语动词频率分布总体特征如何?

(2)过用和少用的短语动词在搭配和语义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发现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二)语料库介绍

Sinclair认为,学习者语料库是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不同的设计标准而收集的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外语或二语原始的语言文本。本研究中选取了两个语料库WECCL,LOCNESS,分别作为学习者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鉴于研究需要,我们从WECCL中建立一个议论文子库。该子库覆盖26个作文话题,共计4 680篇文章,1 207 968词次。作者大都为一至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作文的质量与本族语者有可比性。LOCNESS语料库作为国际学习者语料库建设项目下的一个参照库子项目,由比利时卢汶大学语言学中心的Sylviane Granger主持开发,汇集了436篇美国和英国大学生议论文,共计324 304个词次,涵盖了涉及交通,政治,狩猎,电脑等100多个话题。我们摘取其中部分建成一个含有209 783词次的英美大学生纯议论文语料库作为参照用。

(三)研究步骤

本研究采用Granger (1998) 所倡导的中介语对比分析(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大步骤:

1.以WECCL生语料库和LOCNESS生语料库为源语料库,分别转换获得三个衍生语料库:WECCL 原型语料库,WECCL附码语料库,WECCL原型附码语料库,LOCNESS 原型语料库,LOCNESS附码语料库,LOCNESS原型附码语料库。这六个语料库将会用于不同的目的。

2.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从WECCL原型附码语料库和LOCNESS原型附码语料库分别检索所有的含out的短语动词,选取两库前十位的短语动词进行比较。以参照语料库为对照,揭示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含out短语动词的频率分布及语义分布特征。

3.选取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短语从搭配,语义分布两大方面进行跨库深度分析,比较其与英,美国大学生的使用差异。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含out 短语动词使用总体频率特征

通过Antconc软件,获取两库中所有含有out的短语动词列表。考虑到两库规模上差异悬殊,单纯比较短语动词的词形词次频数意义不大,且WECCL库中含有大量凭空臆造、低频率、无效的干扰短语搭配,如:say out,widen out等。为确保较高可比度,本文选择两库分列前十位的含out的短语动词进行对比,共涉及13个短语动词。鉴于两库的规模差异,单纯的频数比较必须配合卡方检验方能揭示两库短语频数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为了解各短语动词的使用深度和广度,本文利用WordNet词典,分列出每个短语动词所涵盖的义项数(见表1,表2)。

表1,表2显示,WECCL中最常用的含out的短语动词频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go out,move out,find out,carry out等词,而LOCNESS库中最常用的短语动词却分别为carry out,point out,find out,go out等。在两表前十位共计13个短语中,有六个使用频数表现出极强的差异性(p

(二)过用的含out短语动词

中国学生对move out和live out的过用难以理解,因为此两列短语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较低。在LOCNESS中,live out的出现频率仅为零,且这两则短语在语义范围狭窄,均只有两个义项。通过使用Antconc检索功能,从WECCL 原型语料库中检索出所有的含有move out的句子,随机抽选15条仔细观察,发现句子几乎均与校园生活主题紧密相关,最强搭配名词系student,college,reason,dormitory。例句如下:

(1)…then it be the time to move out of dormitory and strive for the ideal …

(2)…after graduation,I think it be not necessary to move out because they already …

(3)…second home,more and more have the tendency to move out.There must be something really attractive …

(4)… to settle down in dormitory.I think I won’t move out of my dorm even the dorm be uneasy for me to lie…

(5)…,that be one of the reason that college student move out there…

表3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议论文中

过用及少用含out短语动词

过用少用

move out2 义项carry out2义项

live out2 义项point out3义项

bring out9义项

run out8义项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的move out被置于校园生活的语境下使用。且在整个WECCL语料库1 207 908词次中,有419篇文章147 245词次(占文本规模12.19%)的内容是关于同一个话题:大学生在校外租房。而move out作为该主题不可避免的短语而被学生高频率使用。相似的live out也符合这一解释。此处live out指“在外居住”,实则等同于live outside,与move out一样,其最强搭配词分别为campus,student,school,rent等校园主题的词汇。而Antconc的词簇功能显示,在38例live out的结构中,有23例是以live out of的形式存在。严格来说,live out of 中live out只是作为“自由组合”(free combination),所取均为字面意义。live out作为短语动词有两层引申涵义:a.“实现(梦想)”,如live out one’s fantasy;b.“住完一段时间”,如live out one’s life。而中国学生的使用均未涉及到这两涵义。

语料库显示在过用短语使用上主要呈现的特征为:语义狭窄,深度不够。尽管这些短语动词在绝对频数上呈现出过用,但实质原因为命题内容偏颇导致,属于样本取样失误。短语在使用深度上有所欠缺,短语使用义项集中化,往往只局限于某一种义项被高频率大范围使用,而该短语其它义项则无所触及。通常被中国学生熟练掌握的为短语的字面含义,可以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思直接判得。出现这一现象与学生的短语习得规律有关。张晶[16]研究表明短语动词透明度是造成学生短语习的困难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可以解释中国学生过用短语动词的字面义项。

(三)少用的含out短语动词

根据表2显示,中国学生在四个短语上存在少用倾向,且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差异。其中carry out在使用上呈现的显著性最强,p

1.搭配特征。

搭配研究可以反映学生使用短语的偏好。Firth最早提出搭配的概念,指出“通过一个词的共现词来认识一个词”[17]179。随后引发大批语言学家对搭配现象的研究,包括Halliday[18],Kjellmer[19]等人。各语言学家对搭配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派:1).“频数观”认为搭配即为一定跨距内词汇较高频率的共现,代表人物为J.R.Firth,M.A.K.Halliday,John Sinclair等。2).“短语观”主要受俄国短语学影响,以A.P.Cowie为代表,认为搭配是一种词的组合,虽不完全,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的组合。由此可以看出两者观点差异,频数观不强调词与词之间内核关系,只以频数量化其共现,而短语观强调词与词之间的有机结合,突出其内在结合的稳定关系。本文为了考查词汇的共现,语境,遂采用John Sinclair的定义,将搭配定义为“在文本中一个较短的跨度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共现”,此定义中“较短的跨度内”一般指定为左右四或五词距之内[20]170。

为了研究carry out 所处的语义环境,借助于Collocator1.0软件,本文选取两库中与carry out搭配最强实义词进行比较。由于兼顾绝对频数,本文选择 T值衡量搭配强度。则获得的搭配最强的20个实义词如表4所示。

1)从词性上来看,两库前20位的搭配主要由名词构成,且形容词和副词搭配在频数上差别不大。而情态动词,中国学生却存在着过用倾向。在WECCL库中should 与must两搭配词与carry out的T值搭配强度分别高达2.127 1和1.516 2,而本族语语料库LOCNESS中,carry out前20位搭配词中并未出现情态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外语学习者更倾向于将carry out与should,must连用,带有“职责”,“义务”的语义倾向。

2)carry out作为一个短语动词,其搭配的名词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依然根据表4,两库中carry out搭配的名词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义倾向。WECCL库中出现搭配强度很高的名词有government(T=3.172 2),plan(T=2.983 1),policy(T=2.623 2),education(T=2.197 3),reform(T=1.720 5)等,这些词同属一个语义场,集中表现浓厚的“政府执行”,“社会管理”,“政策性”等政治性语义倾向。这一点与之前使用should,must情态动词表示“职责”,“义务”的语义倾向相吻合。而英语本族语中搭配名词中却未呈现出该语义偏好,搭配词未集中表现出某一特定语义场。词汇分布范围广泛均匀,涉及人文,商业,医学等,且大部分搭配名词为一些通用词汇,如check,plan,treatment等。

3)尽管搭配形容词在频数上差别不大,但两库在搭配形容词的语义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依据表4,前二十位搭配词中,WECCL库中出现四个形容词分别为:opening,strict,successful,educational;LOCNESS中为heinous,brutal,lazy三个均带有较强贬义色彩的形容词。carry out有伴随消极的语义环境出现的倾向。鉴于三个形容词难以概括全貌,本文遂检索两库中carry out左右跨度为5内全部搭配形容词进行考查以证明这一猜测。考查结果表明:在LOCNESS本族语语料库中,carry out搭配的形容词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或者贬义色彩,例如heinous,brutal,lazy,criminal等带有很强的贬义。除此之外是一些中性色彩的形容词如extensive,biological,high,long等。鲜有明显积极色彩的或褒义形容词。而中国学生使用的语义韵特征却极其不同,WECCL库中carry out主要搭配褒义,积极色彩的形容词和中性词,如new,efficient,powerful等等。大体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消极贬义的词汇只有illegitimate,dull ,old等寥寥无几(见表5)。可以表明中国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并未意识到carry out的适用语义色彩和语境。

2.语义分布特征。

为了考查carry out在两库中的语义使用上的区别,本文检索出其在两库中所有宾语,进而考查carry out的词义使用(见表6)。根据WorldNet词典的描述,carry out主要有两层词义:

1)put in effect 实施

2)pursue to a conclusion or bring to a successful PLETE,ACCOMPLISH 完成

共计63共计27

从表6可以看出,中国学生语料库中carry out搭配的宾语式样丰富,大量系自我杜撰,在英语中不可接受(表中以*标示)。和之前结果一致,中国学生carry out的搭配宾语呈现出较强的政治执行性的语义倾向,且在carry out的词义使用分布上,carry out的两条词义使用相对均衡;而在本族语语料库中,carry out大部分情况下是被用作“完成”的含义使用。而“实施”的含义使用的少之又少。

3.原因分析。

中国学生在使用carry out,在词义使用、搭配、语义倾向,语义韵上都和本族语使用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特征在于:1)过用其 “实施,执行”义项,少用 “完成”义项;2)carry out带有很强的政治语义色彩。其直接原因是学生在短语使用上不具备相关意识,认为carry out的含义是“实施”,“完成”,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学生自然而然将carry out简单等同于汉语的“实施”。而汉语中的“实施”具备很强的政治性语义倾向,常被使用在政府文件,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中。中国学生在使用carry out时继承了这一语义倾向和相关搭配。由此还可以解释中国学生产出的无效搭配,如carry out privilege (实施优惠)。而至于词义2)“完成”,中国学生则会选择使用单词替代词,如complete,accomplish,finish等。如Liao& Fukuya[16]的结论表明中国学生中级英语学习者倾向于避免使用短语动词而改用单动词。也可以部分说明和本族语语料库相比,中国学生为何carry out在频数上显著性少用,而在词义分布上“实施”的义项相对过用。

教学方面,教师在教授短语动词时,未能及时全面提供整个短语动词的使用特征。就carry out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义项1)“put into effect”被强化,而义项2)“complete”被弱化。有甚之,教师自身也不了解这般义项使用分布。更不用说搭配、语义倾向、语义韵等只有在大规模语料中才能显现的“隐藏”特征。此外,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教师也未能提供足够、地道有效的例句来佐证。究其深层次原因,中国教师通常将英语教学简单分拆为语法和词汇,在教学中分而教之。正是这种二分法导致当下短语教学脱离语境,缺少搭配、语义倾向等意识的培养。同时,中国作为缺少英语全语境环境的国家,学生很难接触到大量的自然语言输入,也是导致学生无法习得搭配意识又一重要因素。

四、对教学的启示

针对以上问题和成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相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树立“词汇语法”意识,防止割裂语法和词汇之间的有机联系。Sinclair指出:“考虑词汇和句法之间的相关性比将二者孤立地对待更有效”[20]104。要扭转教师在教学上词汇语法二分法的错误观念。同时加强培养学生对短语动词的搭配意识,指出短语动词的语义倾向,语义韵特征,防止学生过度概括,产生离奇的搭配。

2.减少母语迁移影响。母语迁移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二语学习中,应尽量排除母语干扰,选择目标语或双语解释,避免直接将carry out直接等同于“实施”的现象发生。

3.加强语料库在英语教学方面的运用。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教会学习者如何在真实的情景下使用地道的语言。通过使用语料库,向学生呈现大量纯正,有效地自然语言输入,进而帮助学生挖掘出隐藏在大规模语料中的深层次语言特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使用BNC,BROWN等通用语料库以及各种专业语料库,以满足自己不同的学习需求。由语料库的问世带来的数据驱动学习法(Data Driven Learning)——学生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语言共现结果,自己分析语言范式的特征和规则——也被认为是在中国这样的缺少纯正英语输入环境的情况下一种有效的补偿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辨识能力较弱,面对海量的语言数据有可能不知所措,无法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这也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从而保证学生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总之,语料库技术在外语教学上最大的优势就是从大规模共现语料数据中归纳出核心的范式结构,特征等。具体的运用如:辨析近义词;调查短语结构搭配模式;探讨意念的表达形式;发掘篇章语言特征模式;文学作品特征赏析;文体风格对比;利用语料库编写,检验教学大纲;编排设计教学内容等等[21]。

五、 结论与不足

以上短语动词的对比考查有力地揭露中国学生在短语动词使用上的特征和问题。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含out短语动词的使用依然受语义透明度约束,使用率较高的短语动词集中在go out, move out, find out等词义单一,语义透明的短语上,且偏好使用字面含义,使用深度上有所欠缺。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在部分短语动词上存在着显著性的过用或少用。短语动词使用上缺乏搭配意识,语义倾向,语义韵运用不当,使语言缺乏地道性。而这些主要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缺失造成的。这也恰恰是中国学生学语中所要克服的最大的困难之一。

受条件限制,本研究只选择了少数几个含out短语动词进行研究,未能够覆盖全部;没有对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进行跟踪探讨;选取的只是议论文体之间的比较,没有与非议论文体作对比探究。这些问题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Quirk,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London:Longman,1985:1150-1160.

[2]Bollinger D.The Phrasal Verb in English [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1971.

[3]Lindner,Sue.A Lexico-Semantic Analysis of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 with UP and OUT[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

[4]Morgan P.Figuring out Figure out:Metaphor and the Semantics of the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iction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7,8(4):327-357.

[5]Akkerman E.Verb and Particle Combinations: Particle Frequency Ratings and Idiomaticity [J].ICAME News,1984 (8):60-70.

[6]Collins COBLUID Dictionary of Phrasal Verbs[M].London and Glasgow:Harper Collis,1989.

[7]Biber D,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8]Richards J C,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何学德,蒋橹.小品词-OUT-语义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4):46-49.

[10]林芸,雷卿.探寻英语中黏附out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 [J].宜昌学院学报,2007 (11):92-93.

[11]徐丹.带out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09.

[12]Pery Woodley M.Contrasting Discourses: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a Discourse Approach to Writing [J].Language Teaching,1990 (23):143-151.

[13]俞燕明.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7(5):46-51.

[14]Granger,Sylviane & Tribble,Chris.Learner Corpus Data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Form-focused instruction and data-driven Learning[M].In Granger Sylvaine,eds.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Longman,1998:228.

[15]Liao Y D & Fukuya Y J.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The case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Second Language Studies,2002,20,(2):71-106.

[16]张晶.中国学生英语短语动词习得困难探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17]Firth,John 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M].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57.

[18]Halliday M A K.Lexical relations [A].In Kress C,et,al.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Selected Paper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8

一、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及其原由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家园失落的痛苦,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理想缺失、信仰模糊、对未来充满疑虑,对社会和生活缺乏热情,生命活力难以彰显。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缺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精神的缺失。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以物化成果评价人,轻过程评价;二是在长期有受教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三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错误。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应运产生的,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有人狭隘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有高职院校被严惩淡化。殊不知,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这一点必须要借助人文教育来实现,因此它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体验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第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现实意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奋发向上、修身养心、变化气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精神:“和而不同”的尚中贵和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爱国助益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整体—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感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年来中华儿女爱国、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代代相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经受得起任何狂风恶浪的袭击,能够始终昂首向前、奋勇前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第三,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信用意识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诚实守信的品质作为君子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无处不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贤哲的言论中,信用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是这样论述的:“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论语》对“信”的阐述是:“人而无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个人的诚信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自古兼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部分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诚信缺失的现象。

诚信的缺失。1)当代大学校园,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四大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职业”比比皆是。2)贷款信用危机。助学贷款出台以后,很多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可还款却成了问题。“北京市工行从1999年开始发放贫困生贷款,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的学生进入还款期,但迄今仍有119人未还钱,占近10%";“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有20%. 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其中90多人没有适当理由,有恶意逃债倾向”。如此等等,都表明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3)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据悉,二年级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学生越来越多,大约20-30%,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4)制造虚假履历,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竟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

三、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9

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某种教育模式,但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活用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此外。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使他们能够修身自省。从而为他们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求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的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但正如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如果不合道义得到财富,是有反传统文化宗旨的。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取利的时候,讲求诚信,懂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道理,不但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理想,还会同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心里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应以纯粹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坚持以《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点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等现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和摒弃的成分。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上的针对i生和多样性。

3.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的公共课以供学生必修或选修。

2.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由学生以小组

3.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假期参加或组织各种与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0

现象二:考试讲诚信是一项铁的规定,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置学位证、毕业证于不顾,铤而走险,放手一赌。不被发现,则私下窃喜,逢考必“试”;一旦被“察”,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找出根本不成立的理由“我不知道这项规定”、“大家都在作弊,所以我也作弊”。

现象三:尊师重教的道德修养在现在的大学生身上难有体现。课堂上或者有求时,都会道声“老师好”;可是课余闲暇,即便在校园里林荫道上与老师相逢或者偶遇,相当一部分同学也会免开“金口”,视若无睹。再说课堂,迟到、早退、旷课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即便上课的同学,其中也有一部分心不在焉,发发短信、聊聊天、看着与课堂内容毫无关系的书籍,根本不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

现象四:不少学生把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没有达到目的之前,积极表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一旦入了党,当了干部就放松下来,甚至比普通同学表现还差。

现象五: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能与朝夕相处的同学怨恨仇视、言语粗俗,甚至大打出手。

诸如此类的“怪现象”在当代大学校园里还有很多。流水有源头,茂林有根壤,“怪现象”的流行也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导致诸多“怪现象”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刚健有为、奋发图强的入世态度。《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路漫漫,求学过程也是“任重而道远”,大学生应该有锐意的进取观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如此,才能不虚度自己的求学光阴,才能对自己的前途负责,才能对国家的明天、民族的未来负责。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行,行必果”,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可见,诚信自古就已被我们民族先人纳入最基本的道德范畴,认为诚信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人格也就无从谈起。《论语》中,孔子把“足食、足兵、足信”作为施政的三个纲领。三者中,把“信”又看成是最根本的,这说明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的品格修养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治理、社稷的安危。当代大学生应该坚守传统,求真务实,用诚信的美德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将考试作弊等丧失人格的丑恶现象继续上演下去。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也因之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教师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也足以证明人们、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当代大学生应该懂得感谢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在“礼”的熏染下,重视礼仪、礼节、礼让,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这样才不会给“礼仪之邦”、“文明之人”抹黑。

“富,人之所欲”,期利求富可以说是古今社会人人所希望的。尤其在当代商品社会的背景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性,这必然导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共同追逐经济或物质的利益。但是完全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最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甚至大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谬论,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是以“义”为重的,所谓“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当代大学生应该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义”统“利”,要讲求道德准绳,不能唯利是图,要处处关心集体,时刻将自身的目标前途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期望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历史使命,有社会责任,在为国家贡献、为人民服务中实现正确意义上的个人利益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仁”被看作是最完美的道德品质。大学同学之间应该提倡真挚、纯洁的友谊,这样才能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爱人”呢?首先应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去包容别人,尊重他人的个性,万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苛求别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对他人的批评建议要本着虚心接受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次,与同学的交往,不能因为琐碎小事就彼此怨恨,互相仇视,而是应该多一些礼貌和理解,多一些以诚待人,主动关心他人,用自己高尚的品质来感染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友谊。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既然“怪现象”的病已经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味药,接下来如何掌握火候,煎好这味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制约人,人改造社会。今天大学生中所出现的“怪现象”说到底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以各级党和政府及群众组织应该引导社会及公众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新闻媒体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必要时可以制定或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大学生的前期教育,家庭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的家长,应该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养料,在家庭的土壤上培育出饱满的庄稼。

从高校角度而言,应开设基础人文类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以道德修养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这样才能使学生跳出过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增长人文知识,自觉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道德情操。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教书”,更要有“育人”;要有“言传”,更要有“身教”;要有学术水平,更要有人格魅力。高校教师应以自己的行为修养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努力去践行道德规范,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多宏.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思考.赤峰学院学报,2009,(4).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1

“礼”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普遍的大法和纲纪的性质,又具有人伦道德属性,具有整饬、安定社会秩序,矫正人性的功用。“礼”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遗琐细地区分尊卑贵贱,由此来维护社会秩序。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君臣官员士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就是说,社会各阶层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所用器具,都要受到身份等级的限定,只有遵循这些规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才能在社会共同体内各得其位,而不至于因为利益的矛盾以及越位而发生冲突。除规范社会生活秩序之外,“礼”还是人际关系中最公平中正的表现形式,人们必须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任何人想要打乱这个和谐的统一体都是违礼的社会行为,都将受到礼的指责,“礼”成为了际关系的粘合剂、社会和国家的内向凝聚力。

二、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在契合性

“礼”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礼文化不仅促进社会有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以一定的礼数规范作为调节手段,“礼”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但百年西潮冲击、传统解体,我们越来越少承继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忽视中华礼仪,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诚然,我们应该摈弃旧礼中维护等级、束缚个性、不思进取的糟粕。但是许多传统礼文化,今天仍能为我们所借鉴。我们当取精用宏,使它更合乎国情、合乎世情,如果“礼”能焕发新意活力,对于现代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的建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礼”在现代社会逐渐被引申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具体演变为礼貌、礼节和礼仪。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言语动作应具有的相互表示谦虚恭敬、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及其行为准则。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行为别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温厚、哀悼、慰问等并给与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和规范。礼仪表示礼节和仪式,“礼仪”中的“礼”字表示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指仪容、仪表和举止,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是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情操。“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

三、中国传统礼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1、以知识为导向,实现礼文化的正确传教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知识的传播。“十年浩劫”对中国传统礼教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学生对国民礼文化知识的了解,显然无法领悟中华民族礼文化精髓,更无从谈起充分发挥礼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而这却恰恰又是当今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礼文化课程应与其他德育课程一样引起重视,准确把握中国礼文化中优良的传统道德思想精髓,将礼学文化的“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理念融入到思想教育课程内容中,是推进大学生礼文化教学完善与改革的关键。

2、科学发展,健全礼文化教育的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礼文化教育体系仍不够完善,存在有“意识”无“重视”,有“需求”无“要求”,有“引导”无“督导”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对礼文化了解不足、实践技能运用不够、意识习惯明显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构建科学完整的高校礼文化教育体系迫在眉梢。实现礼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就要在系统、全面的教育工作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礼文化的真谛,在机制构建中遵循正确的方法,做到明确礼文化教学的目的、确定学生培养的目标、确保教学任务的执行、保证教学成果的监督与评价,通过“阶段性培养”、目标管理等方式方法,实现大学生礼文化教育的“全程控制”。

3、以人为本,坚持礼文化的“三贴近”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永远是一种文化、一类思想、一项制度得以永葆生机的原则。如果仅仅把礼文化的传承,变成是一种旧礼制的沿袭,一些礼节的繁文缛节的形式化,不能走进学生的心底,不能促进校园的和谐,不能增进同学和师生的和睦,不能提高大学生形象在社会中的美誉度,这样的思想文化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更不会在大学校园中存在下去。在礼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科学制定修身培养计划,把礼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使大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技能、体悟礼文化的思想精髓。

4、全员参与,扩大校园礼文化思想的传播

礼文化建设离不开全员的参与。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及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贯穿礼文化教育,应重视学校教师队伍自身礼仪修养的提升,倡导这支队伍“学礼”、“知礼”、“用礼”,甚至将这些要求量化地纳入到对教师考核的指标之中。并且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礼文化教育,还应将文化传承理念融入整个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教育环境,真正发挥礼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73.

[2]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5.

[3]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M].台北: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P3.

[4]丁鼎.“礼”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和谐社会建设[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3) .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2

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要植根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能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教育的内容

第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有两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方面是自强不息,永远运动,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另一方面是要包容多样性,包容不同的方面,不要随便排斥哪一个方面。这两句话,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在历经曲折和磨难之后仍能生息繁衍,不断强大。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面对新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首先就需要这样一种精神,这就是激励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拥有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表达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曾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泰然处之,乐观向上。这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安贫乐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战争年代,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传统精神的弘扬,它帮助我们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和各种挑战,以此来影响和教育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使其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面临的困难,不为一时的困难和挫折所吓倒,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仁”是儒家推崇的人的最高准则。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一个人离开了“仁”,他就寸步难行。“仁”应该成为贤人、君子追求的目标。在义利问题上,儒家主张重义轻利,甚至舍生取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了孟子那里,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强调,他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还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的“仁”有封建虚伪的一面,但它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这在内容上是可以为今人继承的。儒家的义利观主张义利二者的对立,有消极的一面,但它强调以义为先却有其合理、进步的一面。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忠肝烈胆、无私无畏的英雄豪杰。这一点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搞市场经济,不能不言利,可我们也不能不讲“仁”,也不能忘记国家、民族的大义。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有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追求至诚至善的人生境界。在儒家看来,至诚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那么诚是什么,又怎样才能诚呢?“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在儒家那里,“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把追求至诚至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铸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品德高尚的贤人君子。这一点在今天也非常重要。诚实、善良作为一种美好的品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前提,它对于融洽我们的人际关系、促进“三德”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此以外,传统文化中可资借鉴的内容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奉献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气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当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这些真、善、美的内容,以抵制和批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假、恶、丑的现象。

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传统文化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德教为先的原则。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德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这里强调为政的关键在于德教。孟子也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这里实际上强调了德教对于稳定统治的意义。这就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佐证。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的措施中要置于主要地位。

第二,率先垂范的原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说明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在谈到何以使民服的问题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统治者要做到合理、公正,人民才信服,否则人民就不能信服。这里孔子一再强调为政者自身的端正和示范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启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真理的力量,但同样要借助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

第三,注重内省的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都是强调人的内省。这是儒家教育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说,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合,教育者的灌输是外因,受教育者的内省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受教育者的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四,将心比心的方法。儒家提倡“挈矩之道”,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就是将心比心的方法,或者叫心理换位法。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注入教育者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教育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为受教育者着想,沟通感情,增进了解,这样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一味凭着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行事,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往往适得其反。

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推己及人的方法,正己修身的道德修养,注重“慎独”的精神境界,等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极其浩繁,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源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从中发掘宝贵的精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的认同能达到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一)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在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领域对每个人都在施加着影响,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民族之间,由于这种历史文化的联系,很自然地产生亲切感和亲和力,即使在国外居住几代的海外华人,由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祖国产生亲切感,对中国人产生亲切感也是自然的。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势。

(二)对群体而言,这种文化认同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弥合国家内部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有对抗性的矛盾,有时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拼死斗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又由于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各方完全可以放弃争斗。如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就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放弃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文化认同的凝聚力所在。

中国大学生论文篇13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莠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慎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入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的社会实践

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和谐”,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要利用时代精神传播的有利机会,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社会实践中来。如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和礼仪要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奥运会、世博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通过抗灾抗害的义务劳动和捐款捐物,通过支援辽西北、服务山区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社区服务,关爱他人,培养大学生仁爱之心和服务意识等。

由于大学生主体成长背景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方法,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引导作用,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资源,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改进高校德育工作.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9.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7.

[3]俞鹏.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科教纵横,2009,(6).

在线咨询